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季是阳气升发、万物萌芽的时节,人是自然之子,与春之阳气相应,机体代谢旺盛,故历代养生学家提出“春宜养阳”的养生观。

我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神悠悠,思悠悠,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肝属木,应春阳升发之令,像杨柳一样,喜欢舒展条达,厌恶抑郁捆绑。因此,在养阳之中重在养肝。养肝的关键一条是调摄情志,就是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如果思虑过度,忧愁不解,就会影响肝气的疏泄条达,使体内的气机升降运行失调,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丛生。

然而,这样暖洋洋的天气,却让人常常有懒洋洋的感觉。即使晚上有充足的睡眠,白天仍然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困”!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春困不是病,它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的生理现象。

冬天,人体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保护体内的温度而防止热量散发,皮肤和微细血管处于紧张收缩状态,维持机体的生理恒温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信息增多,因此人的大脑比较清明。

而春天,气温适中,皮肤和肌肉微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于是出现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现。比如:精神病发作前所出现的抑郁症状;肝炎前期的低热嗜睡现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的生理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