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代石碑遭塗污 修復成難題

位置偏僻設防難,讓田野古蹟的管護成爲一道難題。近日,有文保志願者反映,西山林場內一塊古碑遭野蠻塗損,嚴重破壞了歷史風貌。據北青報記者瞭解,石碑出自明代,但並非官方登記文物。專家認爲,該石碑具有一定歷史價值,清除現有污漬並非易事,還是要寄希望於提高公衆的文保意識。

石碑正面被塗黑

近日,北青報記者從西山林場一片石檢查站徒步出發,沿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約5分鐘、鑽進一片密林,石碑便矗立在土道旁,北青報記者一眼便看到石碑上的污漬。經測量,漢白玉碑身高163釐米、寬63釐米、厚20釐米,立於青石龜趺上。歷經數百年,石碑周身風化明顯,碑文漫漶不清,好在外形基本完整、無明顯硬傷。碑陽中央四條黑色塗污長50-65釐米不等、每條寬約8釐米,像是用黑色染料噴塗形成,明顯破壞了石碑的滄桑古韻。

發現問題的文保志願者對北青報記者說,不知這塊石碑是不是官方登記文物,但風化跡象表明其必定爲古物,石碑所在位置正處於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被搞成這般模樣實在讓人痛心。

一位途經這裏的老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據他經常在附近鍛鍊觀察,石碑遭塗黑已經有幾年了,不知是何人所爲,看上去的確不太舒服。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石碑位置隱蔽,周邊無監控設施,在密林的遮掩下,一旦有人破壞古物,極難被發現。而據相關資料記載,受損石碑具有一定歷史價值。

石碑並非官方登記文物

距石碑二三十米遠,尚存單孔石橋一座。《北京文物勝蹟大全·石景山區卷》中有相應記載:在八大處以北的山澗中,坐落着明代寶勝仙橋。古橋以北的山坡上有塊石碑,漫漶的碑文記載:明弘治壬子(1492年),某王爺遊此,“謂左右曰:此處當造一橋,有利於往來者,左右嘉其善舉,遂建其橋……”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張文大先生解釋說,書中記載的寶勝仙橋、實際應當寫做“聖仙橋”。書中記載的碑文,正是出自被塗損的石碑。這塊碑記的價值主要體現爲兩方面:首先,碑文記載了聖仙橋的修造經過,沒有這塊石碑,古橋的始建信息就缺乏佐證;其次,漫漶的碑文中必定包含着更加豐富的歷史信息,還有待進一步破解。據北青報記者瞭解,官方記載中的寶勝仙橋,系石景山區普查登記文物,位於北京市西山試驗林場內,但登記項目中並不包含石碑。

  文物部門判斷黑漆爲覆蓋措施

北青報記者從石景山區文化和旅遊局瞭解到,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就發現了此石碑,由於碑文非常不清晰,無法辨認石碑的主人和歷史內容,故未列入文物範圍。雖然石碑不是登記文物,但石景山區文旅局會同西山試驗林場現場調查後認爲,石碑上曾有一些黑漆書寫的文字,有“好心人”爲遮蓋這些塗鴉,用黑色塗料進行了二次遮蓋,但卻對石碑造成二次傷害。石景山區文旅局文物科相關工作人員稱,下一步他們將加大文物看管力度,防止區域內文物遭受破壞。

  清除污漬須謹慎處理

就此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劉衛東認爲,在石碑上塗寫字跡是破壞古蹟行爲,爲對其進行遮蓋所採取的覆蓋措施,方法同樣簡單粗暴。

劉衛東強調,石刻保護應以物理防護爲主,首先保證石刻安全,任何直接接觸石刻表面的防護和保護措施都必須經過研究、分析和試驗,證明對石刻文物無害才能使用。

對於徹底清理石碑上的塗料,劉衛東並不樂觀。他解釋說,如果塗料在石碑上附着多年,已經沁入石材,採用化學方法難以徹底清理,而採取打磨等物理方法必定對石材造成損傷,導致原本漫漶的碑文徹底消失。劉衛東坦言,石碑地處山林,周圍人跡罕至,難以做到時刻盯防,這也是諸多田野文物所面臨的困境。石碑歷經數百年,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獨一無二、不可再生,還是要加強宣傳提高公衆愛護古蹟、科學保護古蹟的意識。

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