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和”都非常重視,尤其表現在軍事、政治方面,認爲“和”是國家強盛、軍事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長期以來,“和”一直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生存境界。王夫之在《周易外傳·說卦》中說:“天地以和順爲命,萬物以和順爲性。”自然界是如此,人類生活、社會生活也不例外。我們現實生活中所說的“和”,應該是講團結、講諒解、講安定。

生活中需要和睦的人際關係,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人們需要在和顏悅色中交往,在和睦可親中相處。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好與壞,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行爲方式都有很大的影響。

《孫臏兵法·篡章》列舉用兵得勝的五條:“得主未制,勝。知道,勝。得衆,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把取得下級兵將的支持和兵將和睦團結作爲用兵取勝五個條件中的兩個,可見對“和”的思想是極其重視的。

《荀子·五霸》說:“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大意與孟子的那番話差不多,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尤其是人和。日本的豐田佐吉在創建豐田紡織公司時,經營管理的座右銘是“天,地,人”三字,強調“和爲貴”,其管理思想就來自於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實,細想起來,在生活中有許多爭吵都是很沒有必要的。有這樣一句很流行的順口溜:“人生本是一臺戲,因爲有緣才相聚。爲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仔細想想,確實是這麼一回事。

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大怨,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和氣氣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爲什麼要爭吵不休呢?遇事以和爲貴,做人應該有一顆仁和之心、謙和之德、溫和之氣、慈和之容。

人與人之間,少一些盛氣凌人,多一些態度溫和,凡事換位思考,就會少去許多不必要的爭吵和不開心。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僅能夠擁有一份好心情,也能增進彼此情誼,改善人際關係,何樂而不爲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