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羣雄逐鹿中原,這是一個註定無法忽視的時代。這期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最爲著名,被稱爲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對於這三大戰役來說,都對三國的歷史格局形成了重要的影響。比如赤壁之戰爲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而夷陵之戰則直接削弱了蜀漢的國力,爲蜀漢的最早滅亡埋下了伏筆。此外,對於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還具有一個共同點,也即勝利一方都採用了“火攻”這一招。

首先,就官渡之戰來說,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官渡之戰中的雙方兵力,《三國演義》將其誇張到數十萬人。不過,根據《三國志》等正史的記載,曹操和袁紹實際投入的兵力,一共才十幾萬人。當然,在兵力對比上,曹操一方只有幾萬人,在兵力上是明顯處在劣勢的。在官渡之戰中,雖然關羽斬殺顏良,幫助曹操解了白馬之圍,不過,這依然沒有改變雙方的優劣形勢。

在此背景下,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對於當時已經缺糧的曹操,也到了無法再拖下去的地步了。對此,曹操沒有絲毫猶豫,而是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從而將袁紹一方糧草全數燒燬。由此,正是因爲火攻的運用,幫助曹操反敗爲勝,戰勝了強大的袁紹,爲之後平定北方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者,在戰勝袁紹等北方諸侯後,曹操開始率領大軍。在劉表病逝後,曹操的大軍迅速佔據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並對江東的孫權勢力虎視眈眈。在此背景下,經過諸葛亮等人的努力,孫權和劉備達成了對抗曹操的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衆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最終,一切都如周瑜預想的一樣,孫劉聯軍憑藉着火攻這一招擊敗了兵力遠超自己的曹軍。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最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諸葛亮等人先佔據荊州,又西取巴蜀之地,在三國中實力不斷上升。不過,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擊敗劉備。對於陸遜一方的勝利,同樣使用了火攻這一策略。而對於劉備來說,蜀軍的營寨被陸遜的火攻燒成一片。對於夷陵之戰來說,再度削弱了蜀漢的實力,促使其成爲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

文/情懷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