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215年,赢政巡游到秦帝国的东方,辽阔的大海让嬴政焦躁的内心得到一丝平复,这位帝国的皇帝又一次充满了雄心壮志,他决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赢得自己始终没有得到的民心。为了天下百姓认同秦帝国的统治,嬴政宣告自己受命于天,创建这个新生的统一国家,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造福苍生。

公元前221年,席卷华夏的统一战争结束,作为最终的胜利者,秦帝国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可是,始皇帝嬴政面对这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他的内心充满了紧迫感。因为这位已经三十八岁的中年男人并不放心帝国的统治,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还有着太多的问题继续解决。疆域的一统仅仅是个开始,人心的统一才是帝国的根本。如何能让天下万民归心,成为嬴政面前最大的考验。


秦始皇统一天下情景

封禅泰山,本想期盼万民归心,奈何却遭到嘲讽

公元前220年,一支庞大的皇家车队离开秦帝国的都城咸阳,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出行,因为帝国的皇帝想要用自己的行动将统一的理念传达四方,以此震慑所有潜伏在暗处的敌人。此时车中的嬴政心里充满着忐忑,他不知道这个冒险的决定将会收到怎样的结果?嬴政明白,仅仅依靠政令的改革,还无法让国家迅速安定,自己皇帝的权威也还没有得到昔日六国的彻底认同。这时的嬴政选择了一个看似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封禅泰山。


秦始皇前往泰山情景

公元前219年,嬴政以祈求帝国平安的名义来到鲁国故地的泰山脚下,准备奉祀这座东方最高的大山。但是就在此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随同嬴政封禅的官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儒生博士。这些博士们的职责是为了辅助嬴政制定封禅大典的礼仪。可是这些被嬴政寄予厚望的博士,为了封禅的流程众说纷纭,始终不能给嬴政一个满意的答复。


博士们 讨论封禅流程情景

这是一场貌似学术上的争论,但嬴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些博士们的想法,他们不承认这位皇帝受命于天,不愿意帮助嬴政完成祭祀。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嬴政胸中的怒火,因为这是一次直面的羞辱。最后嬴政没有要求博士陪同登泰山,而是自己带领文武百官举行封禅。

在泰山之巅,嬴政以最虔诚的礼仪祭拜天地,他希望上天能够保佑自己的帝国永不灭亡,同时也期盼着万民归心,整个帝国繁荣昌盛。为了天下百姓认同秦帝国的统治,嬴政宣告自己受命于天,创建这个新生的统一国家,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造福苍生。


秦始皇泰山封禅情景

然而封禅后,下山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此次封禅之行倍加坎坷。这时山下的博士们看着嬴政狼狈不堪的样子时,居然大肆讥笑、嘲讽。

这样直面的嘲讽是任何人无法忍受的屈辱,但是嬴政并没有因此给予博士任何的惩罚,也许他对东方六国的学者还抱有一线的希望。自己只要敞开胸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能够影响民众思想的学者就会接受自己帝国的统治理念。嬴政的愿望充满了理想,但现实的残酷将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天下。

博浪沙遇袭,嬴政开始疑惑自己的施政理念

公元前218年,嬴政巡游的车队在博浪沙的驰道上飞速前行。此时的嬴政并不知道,自己的出行不仅没有威慑到潜在的敌人,反而让这些隐秘的六国贵族有了可乘之机。在这场可怕的刺杀中,嬴政的副车被铁锥击为粉碎,所幸他本人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嬴政人生中第三次面临生死的考验。


博浪沙遗址简介

之前的两次都是秦统一六国时期敌对国派来的刺客,而这一次嬴政连自己的敌人是谁都不知道,这让嬴政骄傲的内心备受打击。因为刺杀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讯息,那就是天下人并不认同秦帝国的统治。劫后余生的嬴政知道,秦帝国的江山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稳固,反秦的势力始终都在等待时机,毁灭自己的帝国。

我们可以想象,虽然秦国灭了六国实现了统一,但是对于六国的贵族来讲,情感上和心理上都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所以只要他们有可能,他们就想恢复自己的国土,一定要为自己的君主去复仇。

作为一个皇帝,赢政拥有着最高的权利,可是他知道自己在得到权利的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枷锁,他始终渴望得到天下人的认同,让自己一手创立的帝国成为一个不朽的奇迹。

东方学者的讥笑,博浪沙上莫名的铁锥,一次次打击着赢政骄傲的内心。嬴政开始疑惑自己的施政理念,难道皇帝集权就真的不如分封吗?为什么天下人完全不接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呢?嬴政经过苦苦的思索后,找到了问题真正的根源。


秦始皇像

改革土地制度,本想收获民心,奈何却遭到打击

秦帝国的统一安定除了需要文化统一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要让百姓寻找到国家的归属感。可是什么才是百姓臣服的基础呢?嬴政敏锐的意识到那就是土地。

公元前216年,秦帝国建国的五年之后,各地官吏将百姓会聚到一起,向他们颁布了一项新的国家政策。据《史记》记载:始皇帝嬴政令黔首自实其田,即是让百姓自报所占土地数量,国家由此收取赋税。

嬴政为了赢得民心,他改革了秦国实行近两百年的土地制度,嬴政向百姓表明这个国家并不是要榨取民力,而是要让天下苍生获得幸福的生活。但出乎意料的是,赢政没有收获到民心,反而整个帝国的经济开始动荡。据史料记载,制度颁布的当年,粮食的价格突飞猛进,暴涨至每单米高达1600钱。土地制度的改革措施,让尚未建立起新秩序的秦帝国再次遭到巨大的冲击。


秦始皇塑像

我们能看到令黔首自实其田本身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政策出台之后,不排除里面有潜在的暗流涌动,比如一些有反秦情绪的人做出了一些跟政策初衷相违背的一些举措。

如何挽回渐行渐远的民心?

土地制度改革的失败让嬴政备受打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结,但为什么却没有解决问题?嬴政找不到答案。这时已经44岁的嬴政开始渐渐衰老,但是国家潜伏的危机始终没有解决,如何挽回渐行渐远的民心成为最大的心结。

公元前215年,赢政巡游到秦帝国的东方,辽阔的大海让嬴政焦躁的内心得到一丝平复,这位帝国的皇帝又一次充满了雄心壮志,他决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赢得自己始终没有得到的民心。

在公元前215年,秦帝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军事动员,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赢政决定用对外战争的形式宣告着帝国尊严的不可侵犯,以此向天下万民彰显国家的权威。


南征百越

秦帝国这一番疾风骤雨般的军事行动,让国家收获到巨大的疆土,这令嬴政看到了帝国未来的希望。此时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秦法的天下推行与帝国的改革,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唯一保障。可是赢政期盼的民心又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果?


北击匈奴形式图

规模浩大的工程和战争让社会超负荷的运转。繁重的徭役让整个东方的百姓彻底反感秦帝国的统治方式,在他们心中统一远远不如传统的分封制。秦帝国统治的原六国地区,这些并不稳固的社会底层,由此走到了火山爆发口。

终究失去耐心,不在有一丝退让

公元前214年,咸阳宫内举行盛大的宴会,赢政与众臣度过一段难得的惬意时光,此时的他正沉浸在战争胜利的喜悦之中。可是就在这个欢庆的时刻,一位叫淳于越的博士突然向他提出了一项敏感的政治改革——恢复分封制。


影视剧淳于越形象

淳于越的进谏,对于许多大臣而言,这是帝国元年那次会议的重议,不过淳于越的进谏却让嬴政从中感受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嬴政一直期盼着东方学者对于统一帝国的认同,可经过数年的期待,自己的一番苦心竟没有任何回应。嬴政终于失去了耐心,此时的他不会再有一丝的退让,因为帝国的统一是嬴政心中最后的底线。

公元前213年,李斯向嬴政上呈一道奏折。他建议整个帝国应当统一言论与思想,一切违背帝国统治理念的书籍都应彻底摒弃焚毁。面对李斯的提议,嬴政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这位划时代的改革者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开始质疑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妥协,此时的嬴政决定重新竖起法家治国的大旗。


李斯像

在嬴政的诏令下,昔日东方六国的书籍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浩劫,无数珍藏的典籍被付之一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但是这个不计后果的举动,得罪了整个天下的读书人。

我想秦始皇焚书的这个做法最初的动机就是不许别人提不同的意见,他要把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风气进行一个终结。

焚书令的执行,宣告着嬴政与东方学者彻底的决裂,此时的嬴政渐渐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偏执与仇恨充满了他的内心,嬴政恨天下人不理解自己,更恨自己的所有努力成为泡影。在他看来错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天下。


焚书情景图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构建了一套社会管理体系——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他本人对这套体制是无限的信任,无限的期待,他认为有了这套体制,整个帝国社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人如果对这套体制提出挑战、提出怀疑,秦始皇是不认可的。

究竟是胸怀天下的皇帝?还是暴虐无道的君主?

公元前211年,一颗陨星坠落在秦帝国的东郡,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却让嬴政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因为这颗从天而降的陨石之上被人刻上了八个字:始皇帝死而土地分,这个可怕的诅咒,让嬴政突然意识到,整个天下的百姓对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仇恨。此时咸阳城如幻如梦的繁华,已无法让嬴政感到安全,他决定再次巡游天下。因为嬴政心中始终都放不下自己的帝国,他依旧想找出一个改变民心的方法。但是嬴政透支过度的身体,以无力支撑他完成这个艰难的使命。


秦始皇影视剧形象

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五次巡游,病倒在沙丘的平台宫。这时嬴政才49岁,但多年的奔波劳累让他病入膏肓。可直到这时,嬴政还很厌恶谈论死亡,不过没有人能够逃过生命的轮回。在一个雨夜里,嬴政在平台宫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嬴政是怎样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也许自得,也许懊悔,自己究竟是胸怀天下的皇帝,还是暴虐无道的君主,这一切他也无从分辨。


沙丘平台遗址

但是无论谁也不能否认,嬴政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更是充满勇气和冒险精神的先驱。相信此时的秦帝国才是嬴政心中最大的牵挂,他开始恐慌,怕这一切都会灰飞烟灭,自己渴望万事的统治将不复存在。但这时的秦帝国已成为一个人的私有财产,整个天下只为一个人运转,皇帝代替了神的地位,皇帝的意志成为天下臣民行为的唯一准则。可是,当一个王朝心中只有自己存在的时候,它势必会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秦帝国的厄运由此而来。

公元前209年,一支900人的农民起义军拉开了灭秦的序幕。这些衣衫褴褛的平民竟然所向披靡,击碎了秦帝国貌似坚不可摧的统治。在国家的危机关头,东方六国的旧贵族又趁势而起,一年之内六国全部复立,以武力著称的秦帝国几乎在一瞬间轰然崩塌,一个庞大的帝国走向了末路。公元前206年,一支来自楚国的起义大军,在刘邦的带领下进入雄伟的咸阳城,秦帝国就此灭亡,立国仅15年。


农民起义军

秦帝国的灭亡我认为有一个原因,就是秦帝国构建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改变了此前中国800年社会运行的管理体系,这套新的管理体系其实在社会上各色人等、各个阶层的认同度、认可度还没有达成一致。


秦始皇和他的兵马俑

结语:自公元前350年,商鞅兴建咸阳城,开始秦人的强国之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创建帝国。129年的时间里,在这座传奇的城市中,秦人用自己的铁与血创造着中国人的历史。一个统一的新时代由此开启,一个民族的精神也由此凝聚,这是中华文明的新起点,一个属于华夏的传奇。

我们中国人现在都说统一就是我们的国家,如果谁要是敢分裂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家,那就是民族罪人、国家的罪人,所以对我们中国人统一的这种观念的确立是秦时候确立的。

秦帝国虽然覆灭,但它更是一种永存,因为秦的精神早已彻底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涅槃重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