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215年,贏政巡遊到秦帝國的東方,遼闊的大海讓嬴政焦躁的內心得到一絲平復,這位帝國的皇帝又一次充滿了雄心壯志,他決定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贏得自己始終沒有得到的民心。爲了天下百姓認同秦帝國的統治,嬴政宣告自己受命於天,創建這個新生的統一國家,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造福蒼生。

公元前221年,席捲華夏的統一戰爭結束,作爲最終的勝利者,秦帝國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可是,始皇帝嬴政面對這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他的內心充滿了緊迫感。因爲這位已經三十八歲的中年男人並不放心帝國的統治,這個新建立的國家,還有着太多的問題繼續解決。疆域的一統僅僅是個開始,人心的統一纔是帝國的根本。如何能讓天下萬民歸心,成爲嬴政面前最大的考驗。


秦始皇統一天下情景

封禪泰山,本想期盼萬民歸心,奈何卻遭到嘲諷

公元前220年,一支龐大的皇家車隊離開秦帝國的都城咸陽,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出行,因爲帝國的皇帝想要用自己的行動將統一的理念傳達四方,以此震懾所有潛伏在暗處的敵人。此時車中的嬴政心裏充滿着忐忑,他不知道這個冒險的決定將會收到怎樣的結果?嬴政明白,僅僅依靠政令的改革,還無法讓國家迅速安定,自己皇帝的權威也還沒有得到昔日六國的徹底認同。這時的嬴政選擇了一個看似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封禪泰山。


秦始皇前往泰山情景

公元前219年,嬴政以祈求帝國平安的名義來到魯國故地的泰山腳下,準備奉祀這座東方最高的大山。但是就在此時卻發生了一場意外,隨同嬴政封禪的官員中,最爲重要的就是儒生博士。這些博士們的職責是爲了輔助嬴政制定封禪大典的禮儀。可是這些被嬴政寄予厚望的博士,爲了封禪的流程衆說紛紜,始終不能給嬴政一個滿意的答覆。


博士們 討論封禪流程情景

這是一場貌似學術上的爭論,但嬴政心裏卻非常清楚這些博士們的想法,他們不承認這位皇帝受命於天,不願意幫助嬴政完成祭祀。今天的我們可以想象嬴政胸中的怒火,因爲這是一次直面的羞辱。最後嬴政沒有要求博士陪同登泰山,而是自己帶領文武百官舉行封禪。

在泰山之巔,嬴政以最虔誠的禮儀祭拜天地,他希望上天能夠保佑自己的帝國永不滅亡,同時也期盼着萬民歸心,整個帝國繁榮昌盛。爲了天下百姓認同秦帝國的統治,嬴政宣告自己受命於天,創建這個新生的統一國家,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造福蒼生。


秦始皇泰山封禪情景

然而封禪後,下山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此次封禪之行倍加坎坷。這時山下的博士們看着嬴政狼狽不堪的樣子時,居然大肆譏笑、嘲諷。

這樣直面的嘲諷是任何人無法忍受的屈辱,但是嬴政並沒有因此給予博士任何的懲罰,也許他對東方六國的學者還抱有一線的希望。自己只要敞開胸懷,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能夠影響民衆思想的學者就會接受自己帝國的統治理念。嬴政的願望充滿了理想,但現實的殘酷將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天下。

博浪沙遇襲,嬴政開始疑惑自己的施政理念

公元前218年,嬴政巡遊的車隊在博浪沙的馳道上飛速前行。此時的嬴政並不知道,自己的出行不僅沒有威懾到潛在的敵人,反而讓這些隱祕的六國貴族有了可乘之機。在這場可怕的刺殺中,嬴政的副車被鐵錐擊爲粉碎,所幸他本人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是嬴政人生中第三次面臨生死的考驗。


博浪沙遺址簡介

之前的兩次都是秦統一六國時期敵對國派來的刺客,而這一次嬴政連自己的敵人是誰都不知道,這讓嬴政驕傲的內心備受打擊。因爲刺殺的背後還隱藏着一個訊息,那就是天下人並不認同秦帝國的統治。劫後餘生的嬴政知道,秦帝國的江山並不是想象中那樣的穩固,反秦的勢力始終都在等待時機,毀滅自己的帝國。

我們可以想象,雖然秦國滅了六國實現了統一,但是對於六國的貴族來講,情感上和心理上都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所以只要他們有可能,他們就想恢復自己的國土,一定要爲自己的君主去復仇。

作爲一個皇帝,贏政擁有着最高的權利,可是他知道自己在得到權利的同時也揹負着巨大的枷鎖,他始終渴望得到天下人的認同,讓自己一手創立的帝國成爲一個不朽的奇蹟。

東方學者的譏笑,博浪沙上莫名的鐵錐,一次次打擊着贏政驕傲的內心。嬴政開始疑惑自己的施政理念,難道皇帝集權就真的不如分封嗎?爲什麼天下人完全不接受這個劃時代的變革呢?嬴政經過苦苦的思索後,找到了問題真正的根源。


秦始皇像

改革土地制度,本想收穫民心,奈何卻遭到打擊

秦帝國的統一安定除了需要文化統一之外,最爲重要的是要讓百姓尋找到國家的歸屬感。可是什麼纔是百姓臣服的基礎呢?嬴政敏銳的意識到那就是土地。

公元前216年,秦帝國建國的五年之後,各地官吏將百姓會聚到一起,向他們頒佈了一項新的國家政策。據《史記》記載:始皇帝嬴政令黔首自實其田,即是讓百姓自報所佔土地數量,國家由此收取賦稅。

嬴政爲了贏得民心,他改革了秦國實行近兩百年的土地制度,嬴政向百姓表明這個國家並不是要榨取民力,而是要讓天下蒼生獲得幸福的生活。但出乎意料的是,贏政沒有收穫到民心,反而整個帝國的經濟開始動盪。據史料記載,制度頒佈的當年,糧食的價格突飛猛進,暴漲至每單米高達1600錢。土地制度的改革措施,讓尚未建立起新秩序的秦帝國再次遭到巨大的衝擊。


秦始皇塑像

我們能看到令黔首自實其田本身一個很好的政策,但是政策出臺之後,不排除裏面有潛在的暗流湧動,比如一些有反秦情緒的人做出了一些跟政策初衷相違背的一些舉措。

如何挽回漸行漸遠的民心?

土地制度改革的失敗讓嬴政備受打擊,他知道自己找到了問題的根結,但爲什麼卻沒有解決問題?嬴政找不到答案。這時已經44歲的嬴政開始漸漸衰老,但是國家潛伏的危機始終沒有解決,如何挽回漸行漸遠的民心成爲最大的心結。

公元前215年,贏政巡遊到秦帝國的東方,遼闊的大海讓嬴政焦躁的內心得到一絲平復,這位帝國的皇帝又一次充滿了雄心壯志,他決定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贏得自己始終沒有得到的民心。

在公元前215年,秦帝國開始進行大規模軍事動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贏政決定用對外戰爭的形式宣告着帝國尊嚴的不可侵犯,以此向天下萬民彰顯國家的權威。


南征百越

秦帝國這一番疾風驟雨般的軍事行動,讓國家收穫到巨大的疆土,這令嬴政看到了帝國未來的希望。此時他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秦法的天下推行與帝國的改革,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唯一保障。可是贏政期盼的民心又得到了一個怎樣的結果?


北擊匈奴形式圖

規模浩大的工程和戰爭讓社會超負荷的運轉。繁重的徭役讓整個東方的百姓徹底反感秦帝國的統治方式,在他們心中統一遠遠不如傳統的分封制。秦帝國統治的原六國地區,這些並不穩固的社會底層,由此走到了火山爆發口。

終究失去耐心,不在有一絲退讓

公元前214年,咸陽宮內舉行盛大的宴會,贏政與衆臣度過一段難得的愜意時光,此時的他正沉浸在戰爭勝利的喜悅之中。可是就在這個歡慶的時刻,一位叫淳于越的博士突然向他提出了一項敏感的政治改革——恢復分封制。


影視劇淳于越形象

淳于越的進諫,對於許多大臣而言,這是帝國元年那次會議的重議,不過淳于越的進諫卻讓嬴政從中感受到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嬴政一直期盼着東方學者對於統一帝國的認同,可經過數年的期待,自己的一番苦心竟沒有任何回應。嬴政終於失去了耐心,此時的他不會再有一絲的退讓,因爲帝國的統一是嬴政心中最後的底線。

公元前213年,李斯向嬴政上呈一道奏摺。他建議整個帝國應當統一言論與思想,一切違背帝國統治理念的書籍都應徹底摒棄焚燬。面對李斯的提議,嬴政沒有絲毫的猶豫,因爲這位劃時代的改革者在一次次打擊面前開始質疑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妥協,此時的嬴政決定重新豎起法家治國的大旗。


李斯像

在嬴政的詔令下,昔日東方六國的書籍遭遇了一場巨大的浩劫,無數珍藏的典籍被付之一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但是這個不計後果的舉動,得罪了整個天下的讀書人。

我想秦始皇焚書的這個做法最初的動機就是不許別人提不同的意見,他要把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風氣進行一個終結。

焚書令的執行,宣告着嬴政與東方學者徹底的決裂,此時的嬴政漸漸失去了理性的判斷,偏執與仇恨充滿了他的內心,嬴政恨天下人不理解自己,更恨自己的所有努力成爲泡影。在他看來錯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天下。


焚書情景圖

秦始皇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構建了一套社會管理體系——皇帝專制中央集權體制。他本人對這套體制是無限的信任,無限的期待,他認爲有了這套體制,整個帝國社會所面臨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任何人如果對這套體制提出挑戰、提出懷疑,秦始皇是不認可的。

究竟是胸懷天下的皇帝?還是暴虐無道的君主?

公元前211年,一顆隕星墜落在秦帝國的東郡,這本來是一個正常的天文現象,但卻讓嬴政陷入巨大的恐懼之中。因爲這顆從天而降的隕石之上被人刻上了八個字:始皇帝死而土地分,這個可怕的詛咒,讓嬴政突然意識到,整個天下的百姓對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仇恨。此時咸陽城如幻如夢的繁華,已無法讓嬴政感到安全,他決定再次巡遊天下。因爲嬴政心中始終都放不下自己的帝國,他依舊想找出一個改變民心的方法。但是嬴政透支過度的身體,以無力支撐他完成這個艱難的使命。


秦始皇影視劇形象

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五次巡遊,病倒在沙丘的平臺宮。這時嬴政才49歲,但多年的奔波勞累讓他病入膏肓。可直到這時,嬴政還很厭惡談論死亡,不過沒有人能夠逃過生命的輪迴。在一個雨夜裏,嬴政在平臺宮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嬴政是怎樣回顧自己的一生,他也許自得,也許懊悔,自己究竟是胸懷天下的皇帝,還是暴虐無道的君主,這一切他也無從分辨。


沙丘平臺遺址

但是無論誰也不能否認,嬴政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更是充滿勇氣和冒險精神的先驅。相信此時的秦帝國纔是嬴政心中最大的牽掛,他開始恐慌,怕這一切都會灰飛煙滅,自己渴望萬事的統治將不復存在。但這時的秦帝國已成爲一個人的私有財產,整個天下只爲一個人運轉,皇帝代替了神的地位,皇帝的意志成爲天下臣民行爲的唯一準則。可是,當一個王朝心中只有自己存在的時候,它勢必會被時代的洪流所吞沒,秦帝國的厄運由此而來。

公元前209年,一支900人的農民起義軍拉開了滅秦的序幕。這些衣衫襤褸的平民竟然所向披靡,擊碎了秦帝國貌似堅不可摧的統治。在國家的危機關頭,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又趁勢而起,一年之內六國全部復立,以武力著稱的秦帝國幾乎在一瞬間轟然崩塌,一個龐大的帝國走向了末路。公元前206年,一支來自楚國的起義大軍,在劉邦的帶領下進入雄偉的咸陽城,秦帝國就此滅亡,立國僅15年。


農民起義軍

秦帝國的滅亡我認爲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帝國構建的中央集權的體制,改變了此前中國800年社會運行的管理體系,這套新的管理體系其實在社會上各色人等、各個階層的認同度、認可度還沒有達成一致。


秦始皇和他的兵馬俑

結語:自公元前350年,商鞅興建咸陽城,開始秦人的強國之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創建帝國。129年的時間裏,在這座傳奇的城市中,秦人用自己的鐵與血創造着中國人的歷史。一個統一的新時代由此開啓,一個民族的精神也由此凝聚,這是中華文明的新起點,一個屬於華夏的傳奇。

我們中國人現在都說統一就是我們的國家,如果誰要是敢分裂我們這樣一個統一的國家,那就是民族罪人、國家的罪人,所以對我們中國人統一的這種觀念的確立是秦時候確立的。

秦帝國雖然覆滅,但它更是一種永存,因爲秦的精神早已徹底滲透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血脈裏:涅槃重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