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圓

說起隋煬帝楊廣,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一個窮奢極欲,貪圖享樂,荒淫無道的大昏君,關於對他的評價,可以說用盡所有的貶義詞都不覺得多。但是話說回來了,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昏君嗎?

當然了,有人還用“暴君”代替了“昏君”,似乎這個詞在他身上顯得更爲貼切一些。但是注意了,“暴君”這個詞給人的第一感覺應該就是性格的殘暴。但隋煬帝楊廣的性格是不是殘暴呢?這恐怕還不好說。要知道,在他繼位後的第二年,就從新將律法給修訂了,其中就有兩百多條罪名都被相應的減輕了。他的這一舉措可是贏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評的,因爲文帝時期所實行的嚴刑峻法早已讓百姓們叫苦連天了,而這下子也終於能鬆了一口氣。

同樣是“殺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楊廣爲何卻成了暴君?

隋煬帝楊廣——劇照

當然了,也許你還會說,楊廣爲了爭奪皇位把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都給殺了,這難道還不是暴君的行爲嗎?但其實,這在古代中國,爲了爭奪最高權力,這樣的事並不新鮮。

的確,楊廣繼位後是把自己哥哥楊勇給殺了,這不假,至於殺他的父親,這也只不過是一家之言罷了,本身並沒有什麼可信度。再者來說,唐太宗李世民還不是因爲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才成功繼位的嗎?況且他還把這兩人的後代趕盡殺絕。但結果怎麼樣?唐太宗李世民被定義爲了“明君典範”,而楊廣卻被罵成了昏君的代表。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們爲了權力鬥爭而殺死自己的親人,實際上並不能成爲被罵成暴君的理由。那麼,隋煬帝被罵成暴君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同樣是“殺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楊廣爲何卻成了暴君?

隋煬帝楊廣——劇照

按照熊存瑞教授在《隋煬帝》一書中的觀點,這裏所謂的“暴君”,並不是對性格的描述,而是“儒家對於皇帝的一種政治評價”。而這種評價中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皇帝獨斷專行,不聽大臣的意見。二是皇帝對於社會資源的利用,超出了百姓能夠承受的限度。而隋煬帝楊廣剛好滿足這兩條,所以才被儒家罵成是暴君。但是請注意了,隋煬帝之所以會被儒家罵成是暴君,其主要原因還是當時歷史大勢推動下的結果。隋煬帝的獨斷專行,和當時的政治需要有關。還有他不加節制的利用社會資源,背後也有着歷史的必然性。

那麼具體有什麼表現呢?

同樣是“殺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楊廣爲何卻成了暴君?

隋煬帝楊廣——劇照

首先來說一下隋煬帝楊廣的獨斷專行。

隋煬帝獨斷專行,不聽勸告,這看上去就是他個人的性格問題,那爲何說這是和當時的政治需要有關呢?

我們舉個例子。楊廣繼位後的第三年,大臣高熲、賀若弼、宇文弼三個人私下議論,說隋煬帝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錯誤。比如當時東突厥的啓民可汗帶着隨從前來朝見隋煬帝,隋煬帝讓人修建了一個可以容納幾千人的大帳篷,用來迎接他們,這樣做太浪費了。再比如隋煬帝最近有點迷戀音樂和雜技,有沉溺享樂的傾向。俗話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些話被人聽到後,就向隋煬帝打了小報告。隋煬帝當場勃然大怒,隨即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把三位大臣都給殺了,還把他們的兒子放逐到了邊疆。

也許你會問了,這三人不過是在背後提幾句意見,卻要把人家給殺了,還要把人家的兒子流放到邊疆,這難道還不是獨斷專行嗎?這難道還不是暴君的行爲嗎?但是你要知道,當時隋朝的政治格局是怎樣的一個面貌。要知道,隋朝建立於北周,隋文帝楊堅將北周皇權奪到手中以後才建立的隋朝,而隋朝的建立是需要軍功集團的,而這軍功集團主要就是當時鮮卑貴族,也稱“關隴軍事貴族”。如果你瞭解獨孤皇后,那麼你就知道隋文帝的起家原因了。所以,當時隋朝的政治格局並不是皇帝一家獨大,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得看這些軍事貴族臉色的。

同樣是“殺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楊廣爲何卻成了暴君?

大運河

而這裏的賀若弼,他不姓賀,而是複姓“賀若”,這是鮮卑貴族的姓氏,賀若弼是鮮卑貴族的一員。楊廣之所以要殺掉這三個老臣,實際上並不是什麼所謂的誹謗朝政,其實是暗含打擊軍事貴族,加強換皇權的用意。

其實這樣的事,在隋唐兩朝很常見,皇帝常常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選擇與貴族博弈,這是很正常的。但是皇權和貴族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打天下的時候,皇權能與貴族結合,互相合作,但是到了治天下的時候,貴族就不能出來指指點點的,也不能和皇權形成對抗,否則兩者就會產生巨大的衝突,從而引起更大的危機。例如在後來的隋煬帝出征高句麗,就是因爲和關隴貴族形成對抗,試圖打擊關隴貴族集團,但是結果呢?卻把自己給誤了。

所以,隋煬帝的獨斷專行,實際上是因爲政治的需要。

同樣是“殺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楊廣爲何卻成了暴君?

李世民——劇照

接着我們來看,隋煬帝不加節制的利用社會資源,卻爲何背後也有着歷史的必然性。

其實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他生前做的一系列勞民傷財的事情。但是話說回來,一個皇帝能夠勞民傷財的前提,是國家首先得擁有一套高效的行政系統,方便皇帝來調動社會資源。而這套行政系統便是文帝留下來的遺產之一。具體來說的話,是文帝時期對行政系統的幾項改革。

首先,他規定地方官統一由吏部任命,改變了此前地方政府自行任命官員的狀態。其次,他將原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機構精簡爲州、縣兩級,大大節省了行政開支,提高了效率。同時,他還規定各州每年要向中央推薦三名人才,充實官僚隊伍。這些改革的宗旨,是將行政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所以,隋煬帝上臺的時候,能夠很方便地調動全國各地的資源。他難以抑制自己建功立業的慾望,這使他成就了偉業,也使他成了“暴君”。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隋煬帝修築大運河了。

同樣是“殺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楊廣爲何卻成了暴君?

大運河

那麼,隋煬帝爲何要修築大運河呢?

其實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溝通南北,二是服務洛陽。而這兩個目的,也存在着歷史的必然性。首先就“溝通南北”來說,隋朝建立之前,中國還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朝統一之後,想要將這分離數百年之久的南方和北方連在一起,就得通過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來達成的。

此外,大運河建成之後,洛陽就一下子成了全國物質的集散中心,而隋朝定都在這裏,也有利於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地緣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了唐朝,而後來的武則天也將都城從長安遷到了這裏。而洛陽的政治地位,是得依靠大運河才能得以維持的。 所以,這條大運河遠的不說,就說離它最近的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前,人們都罵它是因爲勞民傷財才建起來的,其基本上都是負面評價,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時,中央政府越來越依靠來自南方的物資,這時候,人們對大運河的評價也就轉變成了正面的了。而後來唐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這條大運河。陳寅恪先生指出,黃巢之亂破壞了運河運輸,使中央政府不能及時獲得來自江南地區的物資供應,唐朝政府於是走向了滅亡。

所以,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是順應歷史大勢而已。

同樣是“殺兄上位”,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楊廣爲何卻成了暴君?

李世民——劇照

當然了,我們對隋煬帝的之所以會有負面評價,實際上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是受唐朝時候魏徵所主持編撰的《隋書》中的一些負面描述。但是要注意的是,唐朝時候的評價實際上也是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的。

當然了,隋朝本身就是一個承前啓後的時代,爲了徹底終結魏晉南北朝的亂世,開創新的時代,隋朝的皇帝勢必要重建自己的權力,並通過修建大型工程和對外戰爭,去鞏固和保衛新生的大一統帝國。而隋煬帝恰好處於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但也正是他的野心和自負,最終使他背上了“暴君”的罵名。本文也並非要給隋煬帝楊廣“翻案”,只是想表達一個道理,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而不能是聽之任之,別人說是什麼就是什麼,應該在自己的考慮和分析後,才應做出最後的判定。

就拿修築大運河這件事來說,我們大部分看到的是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當然了,我們也不否認他這一行爲卻是有點過。但是話說回來,處在這樣一個複雜時代的隋煬帝楊廣,是否在作決定的時候也是倍感躊躇呢?其實有些事,他不得不做。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隋煬帝毅然而然的走在了風口之上。其功過是非只留給後人評說!

資料參考:《隋煬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