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這番對話我們得知,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已經對封藩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已經明確意識到藩王對朝廷帶來的隱患,只不過現在的他已經沒有精力管這些事了,只有寄希望於這個年輕的皇帝。而在這番對話裏,朱允炆也已經明確給朱元璋表態了,如果德禮皆不行,那麼就只能削其地了。

文 | 方圓文史

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主要敗在兩件事情上:其一是更定官制,其二便是削藩。而這兩件事情,最後也成爲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的藉口,稱建文帝“更改祖制”。當然了,朱棣的之所以要發動叛亂,主要還是爲了奪權。

不過話說回來,建文皇帝削藩操之過急,一年之內就連削掉五個藩王。最重要的是,建文帝削藩的理由並不充分,可以說就是簡單粗暴,毫無章法。所以這也促使朱棣起兵奪權。

那麼問題來了,建文帝朱允炆爲何要在剛繼位不久就着急削藩呢?

朱元璋——劇照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說一下這些藩王都是怎麼來的。

大明帝國的藩王是朱元璋建立“家天下”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們知道,朱元璋在繼位之後,便制定了宗室封號:將皇子封爲親王,親王的十歲以上的嫡長子立爲王世子,長孫立爲世孫;親王的其他孩子只要年滿十歲,就將其封爲君王,以此類推。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先後三次進行冊封。首次冊封的時間在洪武三年,這一年冊封了九個兒子爲親王;第二次在洪武十一年,冊封了五個兒子爲親王;第三次在洪武二十四年,這一年一共冊封了十個兒子爲親王。

朱棣——劇照

朱元璋之所以要冊封這麼多親王,是因爲他認爲親王“敬守祖法”,比當朝的文武大臣可靠得多。爲了防止權臣擅權,朱元璋還規定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奉天子密詔清君側的權力。不僅如此,朱元璋爲了能夠削奪淮西勳貴的軍權,他還用親王控制全國各地的軍鎮。不過,朱元璋雖然這樣做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淮西勳貴擁兵自重,但他卻沒有制定出避免親王勢力坐大的相關措施。

關於這一點,實際上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已經初見端倪,但是因爲自己年老體弱,再無多餘精力管轄藩鎮的問題,所以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給朱允炆說道:“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

朱允炆也向自己的皇爺爺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擔憂:“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無言以對,隨後便問道:“汝意如何”?朱允炆答道:“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朱元璋點頭答道:“是也”。

建文帝朱允炆

通過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這番對話我們得知,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已經對封藩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已經明確意識到藩王對朝廷帶來的隱患,只不過現在的他已經沒有精力管這些事了,只有寄希望於這個年輕的皇帝。而在這番對話裏,朱允炆也已經明確給朱元璋表態了,如果德禮皆不行,那麼就只能削其地了。說白了就是實行削藩之舉。

所以由此我們便可以大致得出朱允炆削藩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權。朱允炆雖然年輕,但是其還是抱負的一位皇帝,並非是昏聵的君主。他之所以亟需削藩,就是爲了想將藩王的權力收回中央。

朱允炆——劇照

當然了,我們也不排除,這是這位年輕皇帝剛繼位急於表現自己的能力和手腕,樹立權威的一種表現而已。只不過是用力過猛,使得自己深陷劫難之中,難以自拔。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