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唐朝和吐蕃王朝會盟的次數,有歷史學者認爲是六次,但也有學者認爲是八次,甚至有些學者在考證後認爲,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會盟次數多達十次。但不論具體有多少次,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會盟次數較多,且在多次會盟中,絕大多數都是吐蕃主動請求會盟的。關於爲何吐蕃要多次向唐朝請求會盟的原因我們在上文已經明確說到了,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們下面來看一下,吐蕃王朝多次向唐王朝請求會盟,唐朝多次同意會盟的原因和會盟的作用及教訓。

唐朝前期邊疆各族形勢唐朝多次同意會盟的原因

唐朝之所以與吐蕃王朝會盟次數較多,這主要與唐朝當時的政權穩定情況、外交環境、國力狀況和統治者的治理思想等因素有關。

首先來說,就唐朝所處的內政和外交環境來看,唐朝往往是在政權交替、內政不穩,或者是疲於應付外敵、無暇顧及西面戰事,於是便同意與吐蕃王朝會盟。例如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王朝忙於應付內亂,在吐蕃王朝多次請求會盟之後,便於寶應元年派大將郭子儀、蕭華等人與吐蕃使者會盟與鴻臚寺,次年吐蕃軍就攻佔了河隴地區。再比如,唐德宗初年,河南河北方鎮拒命,關東之地騷然,唐朝東西同時用兵,疲於應付,於是便急忙與吐蕃和好;同時,唐德宗還想聯合吐蕃來攻打回絕,最後發生了“平涼劫盟事件”。

其次,從唐朝統治者的治理思想上來看的話,始終都懷着“天下一家”、“胡越一家”、“視四海如一家”的“天下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唐王朝的統治者“和柔四夷”、“以德化之、以德爲主”、“刑政相參”的懷柔治邊策略。而會盟就是一種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衝突的最佳辦法,同時也是施行懷柔治邊策略的一種體現。統治者的這種治理思想和治理手段,主要是想達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目標,即讓吐蕃在政治上臣服唐朝的統治,從而來維持大一統的天下秩序。同時在文化上認同中原文化,促進雙方在文化上的交流,以文化互融的方式來加強雙方的聯繫,逐步實現邊疆穩定的目的。

唐朝時期全圖“唐蕃會盟”的作用及教訓

興起於七世紀的吐蕃王朝,位於青藏高原,海拔高、雪山多,處於唐王朝的西面。唐王朝國力強盛,物產豐饒,一直以來都是吐蕃王朝在政治外交策略上的主要目標,歸其意圖大致有兩個:一是希望與當時的名震東西方的大唐帝國發經濟、文化上的聯繫;二是希望在溝通東西文化的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中獲取利益。而想實現這些,那就得實施不同的手段。軍事擴張就是其中一種手段,戰爭之後,請和會盟便成爲了主流。會盟對於吐蕃王朝和唐王朝來說,是互利互惠的,因爲它很好的避免了戰爭帶來的嚴峻後果,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經濟壓力,減少社會動盪,避免人員傷亡,爲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分五點來進行論述;

壁畫中的吐蕃武士

第一,唐朝與吐蕃王朝的會盟伴隨着雙方使者的頻繁往來,進而促進彼此的瞭解。

據統計,唐朝期間,唐朝和吐蕃兩國使節交往高達290餘次,其中吐蕃使180餘次,唐使100餘次。在這290餘次的使節交往中,與會盟相關的互派使節佔到一半左右。唐蕃雙方通過頻繁的使節交往,極大加強了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聯繫,大大增進了民族間的相互瞭解與交流,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隨着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會盟次數的增多,二者之間的戰爭也相對減少了。

雖然會盟並不能完全消除戰爭的發生,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能減少雙方戰爭的發生。我們通過分析相關史料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會盟的前後,雙方很少發動戰爭,當然,除了吐蕃王朝有目的的將會盟作爲掩飾手段而發動的戰爭除外。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神龍會盟”、“赤嶺會盟”和“長慶會盟”等幾次會盟,都給雙方帶來了較長時間的和平。要知道,這種和平的局面對兩國都是有益的,這很有利於雙方社會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唐蕃會盟碑

第三,會盟可以促進和親,而和親反過來也可以促進會盟的發展。

就拿金城公主的和親事例來說,長安四年(704年),吐蕃贊普都松芒布結薨與南詔,年僅7歲的棄隸縮贊繼位,由祖母沒祿氏攝政。此時吐蕃王朝正處於國力最薄弱的時候,沒祿氏便積極向唐王朝請求和親。神龍二年(706年),唐朝與吐蕃王朝進行了神龍會盟,此次會盟確定了以金城公主嫁於吐蕃進行和親。景龍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出嫁。金城公主入藏以後,便積極促進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友好關係,成功推動了赤嶺會盟及立碑劃界,平息了邊疆的紛爭,極大促進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和同爲一家”關係的親密發展。

第四,唐蕃兩國之間的會盟促進了雙方的經濟發展,推動了唐蕃之間的互市貿易。

據史料記載,比較正式的唐蕃互市貿易只發生過兩次,且這兩次的互市貿易都與會盟有一定的關係。一次是開元十八年(730年),唐蕃之間進行了會盟,次年,吐蕃便請求於甘松嶺進行互市,於赤嶺交易馬匹,唐王朝同意了吐蕃的要求,便定赤嶺爲雙方的交易場所。第二次是在元和十年,吐蕃請於隴州互市,唐朝同意了,與吐蕃二次建立起了互市關係。從元和初年開始,吐蕃與唐朝的使者又開始頻繁往來,這些使者的往來和互市的開展都爲後來的長慶會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隨着開通互市,唐蕃兩國的商品得到不斷的交換,不僅豐富了唐朝的商品種類,也滿足了吐蕃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更爲重要的一點是,互市極大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

尺帶珠丹和金城公主畫

第五,唐蕃之間的會盟能促進雙方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比如我們在第一點所說的那樣,會盟前後兩國使者往來頻繁,使者的一言一行和所見所聞都是文化交流的一個方面。同時,伴隨着使者的還有帶給對方的禮品,而禮品無疑是雙方發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這些都在無形中增進了唐蕃雙方在文化上的瞭解與交流,促進了中原文化與吐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利於雙方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爲以後獨特的藏族文化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外,對於“平涼會盟”帶給吐蕃王朝和唐王朝的影響也是值得一提的。在此次會盟中,吐蕃王朝在策略上把高明的外交手段發揮到了極致,爲自己獲取了最大的利益。對於唐朝來說,平涼會盟是一次“劫盟”,這讓唐朝蒙受了重大損失。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的一點是:強大的軍事力量纔是國家邊疆安全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譚立人、周原孫.唐蕃交聘表[J].中國藏學. 1990

劉小兵. 唐蕃和盟關係研究陰.雲南社會科學. 1989

關於唐蕃會盟碑的具體情況,參考拉巴平措主編.王堯藏學文集[M].中國藏學出版社

馬勇.論唐憲宗、穆宗時期的唐蕃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孫靜-碩士論文-《唐朝解決唐蕃邊界爭端的方法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