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载沣出任摄政王后,为了维护满人大臣的利益,他把以袁世凯为首的汉人大臣全部排斥在权力核心圈之外。情形危急,载沣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局面,所以他只能放下脸面,下诏委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命他前往镇压起义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广总督瑞澄弃城而逃。

在逃跑的过程中,惊惶不已的他接连给清政府拍了好几份电报,请求火速派兵增援在汉清军。

瑞澄的电报让王公大臣们惊惶之极,就连摄政王载沣都有些沉不住气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清政府尚有八旗兵10多万人,绿营兵20多万人,巡防营20多万人,新军20多万人,合起来有70多万人。而革命军只有区区3千余人。

光是在数量上,清军就能碾压起义军。

所以,载沣乐观地认为时局可控,但是由谁来统领军队镇压革命军呢?

在载沣出任摄政王后,为了维护满人大臣的利益,他把以袁世凯为首的汉人大臣全部排斥在权力核心圈之外。

虽说当初让袁世凯下野,大臣们都出了一份力,但是事到临头,他们还是认为,对付革命军,袁世凯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对于大臣们的建议,载沣很不高兴。

一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人士换取荣华富贵,直接导致慈禧夺政,光绪帝被囚。

二是,光绪的死,袁世凯有嫌疑。

三是,袁世凯训练了北洋新军,在北洋新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于私于公,载沣都认为袁世凯不能起用,所以在他上任后,曾一度想除掉袁世凯。不过最后他还是听从了奕劻及张之洞等人的劝说,只是以“脚疾”为由,解除了袁世凯的权力,让袁世凯回家“养病”去了。

所以,他当然不会再用袁世凯。

载沣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开赴武昌,以镇压气焰高涨的革命军。

然而,一向只认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却根本不听荫昌的调遣。

不光如此,荫昌的确也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和能力。面对如火如荼的起义,他不仅不加快步伐行军,反而走到信阳便驻军不前了。

此外,军队派出去了,但武器装备和军队补给,都没能及时提供给在前线做战的清军。导致前线清军不光连馒头都吃不上,武器也匮乏不已。这大大的影响了清军士气,于是败绩频传。这让远在京城的皇亲大臣们坐立不安,他们时刻考虑着如何保全自己的权势和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皇亲大臣们再次向载沣提出,换袁世凯统兵作战。

其实,坐不住的不光是皇亲大臣,还有西方列强。

西方列强害怕新的政权出现后,他们的既得利益将得不到承认。所以在武昌起义后,他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起义成功。

而此时,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为图东山再起,一方面暗中操纵北洋新军。另一方面拉拢政府权贵,比如奕劻、那桐等人。除此外,袁世凯又和西方列强多有交通,以求得他们的支持。

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

北洋新军本来就是袁世凯训练出来的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这支军队在袁世凯的运作下,俨然成了他的私军。以至于当时有人对北洋新军评价“只知袁宫保,不知清王朝”。

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新军中的将领们,更是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处处都听从他的调遣。

此外,奕劻、徐世昌等人也不断在朝中进言,请求让袁世凯出山主持大局。甚至在遭到载沣的训斥后,竟以辞职相逼。

西方列强也认为唯有袁世凯实力最强,支持他复出,强烈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并提出,如果不起用袁世凯来解除大患,那么他们将以武力参与。

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革命军已经跨过长江,看上去很快就能打到北京城了。

情形危急,载沣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局面,所以他只能放下脸面,下诏委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命他前往镇压起义军。

一切尽在掌握的袁世凯,哪里看得上一个小小的湖广总督的职务呢!所以他继续以“足疾未愈”为由,拒绝奉诏。

无奈之下,载沣又派出袁世凯的好朋友徐世昌前去请袁世凯上任。

然而,想要袁世凯出山,必须让他行使军政大权。

为了清政府的命运,载沣再次忍气吞声,辞去了摄政王的职务,把权力让给了袁世凯。

可惜,袁世凯从没想过要做清政府的救世英雄,此时他虽把持了军政大权,但是他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夺权。

明处,他率领北洋军镇压革命军。暗中,他又和革命军互通消息,并多次谈判,为的是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得到“谁让清政府退位,谁就做大总统”的承诺后,袁世凯软硬兼施,最终逼迫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直接导致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清政府亡了国。

这局面,其实早在载沣的预料之中。不过他暗自庆幸,幸好他早早辞去了职务,否则颁布退位诏书的那个罪人,就是他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