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他思維的概念比較火,但是談歸談,做歸做,教頭始終堅信說到、知道與做到完全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利他思維也是一樣滴。

教頭從來不否定利己主義,包括而不限於精緻(極端)的利己主義。或者說必須承認本性存在,不以利己還是利他來簡單判斷善惡。

在教頭看來,利己是天性、利他是人性,而共贏纔是商業長期持續的屬性。

利己:

利己是天性,這是教頭粗淺的認知,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首先我們的目的是對於自己有利的纔會去用心的做和投入,這是人的天性。

利己是生存的基礎,也是推動人去做事和奮鬥的原始動力,試問如果你已經知道了結果會很噁心或者不但對自己不利還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這種事情你還會不會去做?

利己是一種天性不假,但是我們是人,是人就會具備人性,而不同的人,不同的閱歷及不同的階段其選擇是不同的,有的人會選擇極度利己、有的人會選擇適度利己、有的人會選擇損人利己、還有的人會選擇損人不利己、但是大部分人最喜歡的還是利人利己的處事方式。

所以說,利己並沒有錯,這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事的動力,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乃至期望的雙豐收,利己其實是很多人的習慣,特別是像教頭這種俗人的習慣,當然,那些鳳毛麟角的聖人除外。

利他:

雖然利己是天性,但是大家如果做事的時候都想利己或者以這種角度去做事的時候,就出現了矛盾,那就是事越來越不好做,人與人之間就缺少了點人情味的東西。

於是就有了層次之分,當人利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於是利他精神和思維就誕生了,可以這麼講,利他的終極目標還是利己的延續,而且是深層次利己的延續。

其實很早我們中華文化中就有利他的闡述,那就是喫虧是福,其實這就是利他思維的古人解讀。利他是需要基礎的,也是有度的。

比如一個億萬富翁去做利他的事情,他花出去一半甚至更多家產去利他,只要方法得當,最終他的財產有很大幾率會更多,但是他要超出他的資本及基礎去利他,或許他就會成爲一個笑話。

在教頭看來,利他思維其實是一個選擇、一個方式...........最終的目的其實還是利己,不過這種方式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成功,畢竟,利他是需要門檻的。

利他在教頭看來思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實是養成利他的習慣及做事的風格,這個纔是最重要的。

共贏:

無論是利己還是利他,都是有度的,當超過了你的能力範圍還要去堅持的時候,其實亦是一種愚蠢。比如我們去跟一個乞丐去談利他,那是本身就是一種愚蠢,因爲他們能利他的基礎很少,但是如果你給乞丐一個饅頭,他再分給別人一半,這纔是乞丐中的利他楷模,自己都要餓死了,你跟人家談利他,不是愚蠢是什麼?

那麼或許有一天,分給饅頭的另一個乞丐發達了,可能會去回報這個分給他饅頭的乞丐,這其實就是利他的一種,當然,也可能這個得到饅頭的乞丐會貪得無厭,後續會發生什麼?按照俗人的觀點去分析,而不是僞聖人的要求去想。

所以,無論是利己還是利他,只要能達到共贏的結果,纔會有持續的基礎和可能,任何人的利他都是有限度的。

在我們畜牧行業中無論你是賣飼料、搞屠宰、賣藥還是養豬,其實誰都希望別人具備利他精神,但是我們問過我們自己嗎?我們做到了嗎?具備這種利他的出發點和習慣嗎?

其實從我們的圈子、做事的習慣及做過去的事都能瞭解出一點東西,而我們再去看看那些真正具備影響力和屹立不倒的人,利他一般都是做的比較好的人。而最終共贏的事情和結果做的比較多的人。

無論是生存還是做事,其實我們都是需要成本的,而滿足這些的成本源於哪裏?本質上來源於共贏的結果。只有利他的事情做的越多,那麼利己的回報和共贏的幾率就越大,發展起來的後勁及積累就越足,事業發展中纔會有人追隨。

反之,過度的利己只能讓人遠離,過度的利他只能讓自己舉步艱危,甚至陷入到自己都要活不了自己的尷尬,你還能有多少資本去利他?

故而,,利己是支撐利他的基礎,利他是支撐共贏的基礎,而共贏是支撐利己的延續。這些看似矛盾的關係,其實是完全可以用共贏的標準去形成持續的進步和發展關係的,前提是你的認知及選擇。

選擇:

無論是利己也好、利他也好、共贏也罷,乃至後續的持續模式,其實都是一種認知和選擇。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羣體和階段其實選擇是不一樣的,只不過對於我們這種草根出身的大部分人來講,從利己到利他、再到共贏最終在發展到持續性的延續習慣,其實才是我們最爲正確的選擇。

在我們剛進入行業什麼都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其實利己是爲了物質的積累,而解決了溫飽之後,去追求點利他的東西,或許我們會發展的更好一點。

當我們還在爲生活奔波的階段,其實我們更多可以拿的出手的是勤奮利他、軟性利他.....這些會成爲我們事業中的一種真正格局,爲我們帶來更多的回報和機會,慢慢的通過共贏的標準篩選,爲我們自己積累出硬性的利他資本,包括硬性的和軟性的資本。

而後隨着我們自身的發展,你能拿的出手的利他資源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進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幾率也就越來來大。

其實利己和利他思維的本質跟捨得精神從本質上是一樣的。

無論是利己還是利他本質上是人在做事中的選擇問題。

但是教頭始終堅信,到了一定的階段,我們真正的瓶頸已經不是去學習,而是自我的昇華,而這種自我的昇華是需要別人敲醒或者自我覺醒的。

別人敲醒的幾率是1%,自我覺醒的幾率是99%,但是現實上更多人的昇華其實大部分是別人敲醒的,自己覺醒的真的不多。而在受到最大的打擊及結果的時候,是最容易被敲醒及覺醒的契機。

故而,無論我們用那種方式去工作或者生活,其實都是選擇的問題。

小結:

其實無論是養豬還是做服務乃至去生活,我們大部分俗人的最高境界是做到共贏的結果。也是最容易把事情做成的潛規則。

靠吹牛和忽悠投機鑽營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而大道至簡,巧用利他的時代已經來臨,利他的終極解讀是利己,而維繫利他的基礎是共贏的結果。

利己是天性,利他是人性,共贏是屬性。

其實限制我們發展的往往是我們的天性,無論是養豬還是事業,最大的終極瓶頸在於自身。我們爲什麼總容易喫虧上當?其實本質的原因在於我們太貪、總以利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要求別人。

當有一天你養成了利他的習慣,你選擇了有度的利他做事風格和習慣,那麼會爲你帶來不一樣的機遇和基礎,而這種基礎纔是你最硬的底牌。

利他不是靠說,而是靠做,特別是有選擇、有標準、有度的去做,而不是傻乎乎的去亂做、濫做.....

當你對於:利己是天性,利他是人性,共贏是屬性。這句話有了真正的理解,並把其精髓應用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堅持下來的時候,你會在未來收到不一樣的感覺及體驗。

而這種體驗的回報就是:利己生存,利他發展,共贏持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