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號wudaozhang1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爲天仙;中士修之,南宮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衆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作爲玄門日誦功課中最重要的一段經典,字數不多,但概括面很廣,既講天地宇宙演化及形成,也講修行人悟道參玄的一些法門與途徑,無論對教門中人,還是對芸芸衆生、善男信女,都有着啓發和度化的作用。

《玄門日誦功課經》中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這裏的“持”是身體力行去實踐。

領悟《清靜經》常懷修道心

我們的地球上有一種光明,那就是神光普照虛空法界的澄澈,我們的地球上有一種美麗,那就是慈悲與智慧的法眼觀照一切有情衆生,我們的地球上有一種快樂,那就是道法甘露滋潤三界衆生的心田。

生而爲人,來到這世間,帶着第一聲啼哭,帶着一份稚嫩,伴隨着日月星辰,伴隨着花開花落、草木枯榮。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富或貴,衆生相千差萬別。

無論心境怎樣喧囂,怎樣複雜,任何人都想在生活的縫隙裏找到一份安靜。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會沉思,我們怎樣生活才能真正快樂自在呢?我想:應該從學習太上道祖的《清靜經》開始。下面我就個人學習《清靜經》的感悟分作幾點來講:

1

《清靜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清靜經》全稱爲《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共390餘字,但據《中華道藏》第六冊,唐代杜光庭道長註解《清靜經》的經文是580餘字,是在經文後面加上了一段,說此經是天人所習誦,不傳於下士的。只因葛仙翁得道前,曾誦此經萬遍,乃感應所致,才得東華帝君傳授。東華帝君又是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以心授、祕授經文,而流通行化教導人天的。但葛仙翁書而錄之,傳於下世,只爲拔度後學之徒才流傳世間的,這說明《清靜經》就是一部得道真經,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誦持不退,日久必能感而遂通,以明瞭無上之大道。

因此,經文首句就說大道無形、無情及無名,而確定了“空”與“無”的真義。經文不談有爲的修持法門,而強調要從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靜,才能“天地悉皆歸”,參悟大道。老君認爲“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

這是說:人能去除慾念(就是種種的分別、計較、妄想),心就能清靜下來,定其念頭,我們的神自會清明,而至道自歸我身,這樣就能達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但是執著於空又不是究竟,更要進一步超越“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裏是說人靜到一定程度時,連這個定靜的念頭也沒有了,心空無我,無所牽掛,就是一念不生之時,慾念不生纔算是真正的“靜”。)最後直到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纔會漸入真道,名爲得道。其實,整部經文都是在勸化世人清心寡慾,誰做到了纔會一念不生,諸塵不染,終歸清靜與道合真了。

2

學習《清靜經》的重要性

身爲一名道教徒,我們選擇這樣的人生道路,無非是爲了學道、修道、行道而選擇人道或出家的。那麼,學道的基礎就是從平息妄念、靜守身心開始。因爲天下之道,莫過於人心。學道之人若能專其心,而心自定、靈性自生,則能達天之道,與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與天地萬物爲一的境界。其實,學道真的很不容易。要真能發心清靜,改過從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生命的全部。所以,靜心學道,明達經理,心悟體行,自能感應清靜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靜的修道,才能擺脫人生的煩惱和痛苦。

歷代以來,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師、名人學士們,他們都做到了身心清靜。他們整日也都是“靜心思道、清以修身”地過活。如南華真人提倡的“淡而無爲”的思想;諸葛孔明先生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理念。這就是古聖先賢“清靜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聖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靜密修行,他們無住無慾,所以才能自然成道。然而,凡是能做到清靜身心的人,也必是嚴以律己的。

以上說明了一個人若心能靜,省身就能細密,見理也會明瞭,做什麼事也都是很沉穩。人的精神就能安靜,那麼我們的心態也都是坦然的,對事情就能全盤看清,做事也會用盡全力,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保養得很健康。但真正的靜,如果不是由自己親身體驗得來,終究是浮光掠影之談。同時,一個能守清靜的人,也必將是個自強之人。這些人都是在自修處求強,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優越感,而是不斷地超越自我。這樣就不會對他人形成威脅或傷害,也就不會存在征服與反抗的持久矛盾。

因爲我們要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內心會產生許多的抗爭。這些抗爭就是新我與舊我的反抗。這些抗爭有時會讓自己更加堅強,更堅決地征服自我。在新我與舊我的交替過程中,惡行得以消除,善舉得以發揚,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會因爲不斷地自修而完善強大起來。這樣的強大就是孔子告知仲由的“強大”。也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真義,更是有德識之人要盡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古語說的好:“日持三省圖精進,總見昨爲今日非。”於是去年下半年,我就給自己備了一本“反省錄”。凡是一段時間就記上一筆,如果哪天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或生了煩惱,我都會記上一段“自己的對白”。從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和原諒別人的不是,再放下心中的無明煩惱。去寬恕、感恩傷害過我的人,因爲是他們鍛鍊、成就了我的心志。所以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痛恨別人,痛恨別人就是痛苦自己。我們應該守一份平常、安靜的心態,這纔是學道之人應該如實做的。因此,我們常常清靜,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所以,學習《清靜經》是個人修持、參悟大道的首要經典。

3

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清靜呢?

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清靜呢?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先去除我們心中的妄想和私慾,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更不要爲生活中的得失去歡喜和憂傷。久而久之,我們的身心就能漸安漸靜了。人生就是當下活着的滋味,不要去千般思量,萬般謀利,人生只不過一場夢而已。我們心中要有一份對生死的超越和灑脫,那麼我們的心中就會一片空明,所謂的煩惱和痛苦也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上痕罷了!因爲一切人事都將會隨着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這般,生活中,我們對人就會多一份真誠、多一份寬容,做事也就會盡心守本份了,大家也會過得安心自在了。

如果有誰願意經常清靜身心的話,這裏提供一個方法可試一試,就是每晚睡覺前,靜心一刻鐘或半小時,時間不限制,全身放鬆的觀察自己的呼吸升降,坐着躺着皆可,再慢慢自然地調勻呼吸,慢慢地你的呼吸就能深、長、細、微,你的心也就能隨之安靜。自然五臟得以平衡,則正氣就能增添。如能每天堅持的話,身體也會隨之健康起來。這也是養生的一個方法。這樣,平常那些所謂的高檔營養補品也就無用武之地了。因爲是藥三分毒嘛。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我看食補不如“精氣神”自補好。平日裏,我們喫一些清淡食物和五穀雜糧還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這一點是不用置疑的,因爲古今養生家都這麼提倡的。

這樣一來,我們的精神舒暢了,與人交往會融洽隨和得多,處事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那麼,所謂的“爭執心、好勝心、是非心、榮辱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人心清靜,一切人事都能處理得圓融無礙,那麼整個社會的風氣也將隨之和諧安寧了。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開始的。因爲萬事由心造。所以,還是一切都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吧!誰如果身心清靜了,你必將影響身邊的人,漸漸大家也都會息事寧人地生活,彼此友好地交往。如此,大家生活中又將少了多少的煩惱啊!

最後祝願每個人都能“真心清靜道爲宗”,發心向善,以經戒爲師,以萬物爲師,以賢人君子爲師,以每個人的長處爲師,以證得“清靜無上之大道”爲我們終生的追求。這樣才能對得起太上道祖和衆位神靈的慈悲用心,我們抱着祥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人。

id:adaois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