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泉基金的行政人員王東華說,公司有不少人也參加了這次考試,很多人都是白天晚上地看,胡海泉就是在節目中間穿插着看,兩本這麼厚的書,他把拇指和食指的距離比量出幾釐米。見慣了那些“說的比唱的都好聽”的人,如今的投資人胡海泉會更留意那些不善言談卻字裏行間有貨的創業者。

不會投資的歌手不是好主持,原來你是這樣的胡海泉

娛樂圈裏最會投資的,投資圈裏最會唱歌的,歌手裏最會主持的,主持人裏最會做飯的,做飯的裏最能考試的……總有一個你想不到的胡海泉。

4個小時的錄製,零口誤,再也沒出現咬字不清的尷尬,胡海泉越來越像個專業主持人,不用在舞臺上做俯臥撐自罰了。

有朋友調侃他:海泉是娛樂圈裏最會投資的,投資圈裏最會唱歌的,歌手裏最會主持的,主持人裏最會做飯的,做飯裏最能考試的……

每天不停地變換身份,比如《爲夢想加速》這個商業競賽創投節目中,除了主持人,他既是節目中23家投資機構之一“海泉基金”的創始人,又是節目聯合出品方“巨匠視覺”的老闆。

歌手的光環在一點點隱沒,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身份在公衆面前漸漸光鮮。

對胡海泉而言,投資是海,音樂是泉。一個都不打算放棄,在跨界之間,他希望能看到化學反應。

刷牙都在看BP

在來接受採訪的路上,胡海泉翻了3個BP(商業計劃書),接受採訪之後的例會上,他還會再討論6個。三小時的例會結束,他要馬不停蹄趕往創業節目的錄製現場。

“我現在刷牙、蹲馬桶的時候都在看BP。”胡海泉笑了。

胡海泉進入了戰神模式,他的對手是時間。

一天七個會很常見,節目錄制與活動此起彼伏,有時爲演唱會排練到半夜十二點,海泉還要加開一個會,凌晨三四點,工作羣裏常蹦出他的留言,第二天早上八點,他又開始在微信羣裏活躍。

不會投資的歌手不是好主持,原來你是這樣的胡海泉

能讓海泉每天多睡幾個小時,一直是合夥人汪文忠的重要工作。他和很多朋友組成了“催眠團”,戰神也得補覺。

41歲的精力畢竟趕不上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兒,累的時候,他頭昏腦漲,能進入一種漂浮的狀態。

這是胡海泉出道的第18年,也是他進入投資圈的第7個年頭。名氣?錢?似乎都不缺,爲什麼還這麼拼?

他曾反覆問自己“爲了什麼而奮鬥”,給出的答案很理想主義,帶着些士大夫的使命感:改變別人的人生,纔有意義。

胡海泉說他是個體驗主義至上的人,有一切得失都會化爲虛無的感受。

終究,自己是那個被時代裹挾着改變的人。

2005年,唱片業開始走衰,幾乎所有唱片公司的銷量都在直線下降,再也回不到5年前《冷酷到底》一張專輯就賣出145萬張的盛況。

不會投資的歌手不是好主持,原來你是這樣的胡海泉

互聯網+音樂模式的出現,盜版、侵權的盛行給唱片銷售帶來毀滅性打擊。胡海泉眼見着越來越少的人爲收聽音樂付錢,很多歌手要靠商演才能生存。

“作爲藝人,我依然過得很好,但不得不去想以後該怎麼辦,行業該怎麼辦。”那一年,胡海泉創辦了EQ唱片,別人都在喊“唱片已死”,他偏要殺出一條血路。

EQ唱片的攤子鋪得很大,涉及到整個產業鏈條:製作原創、培養新人、音樂版權管理和唱片錄製發行。

2007、2008年,賠本兼吆喝,胡海泉爲旗下15位藝人發佈了37張專輯,當時引來業界一片質疑聲,這到底是自救,還是自殺?

沒能自救,也不至於自殺,公司的現金流一度壓力非常大,只能維繫生存。

EQ創立之初,胡海泉也曾找過投資,但最後人家都搖頭,他只能自己當了投資人,200萬元。現在想想,做藝術的和純商人完全是兩個思路,這或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別。

如果改變一個國家的文化力,其實是改變了成千上萬像我這樣寫歌的人、編劇、導演的命運。資本是改變的助推器,駕馭資本後的文化力更強。

“這就是我做文化產業和做投資的原因。”胡海泉雙手比劃着。

做一個專業的學霸

不久前,胡海泉成功通過了兩門基金考試。

經初步統計,他參加的科目一《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範》總體通過率是71.15%,科目二《證券投資基金基礎知識》總體通過率28.95%。

“這是學霸上身了。”海泉基金的行政人員王東華說,公司有不少人也參加了這次考試,很多人都是白天晚上地看,胡海泉就是在節目中間穿插着看,兩本這麼厚的書,他把拇指和食指的距離比量出幾釐米。

胡海泉喜歡看書,是身邊人都知道的。

很多藝人上飛機就眼罩一帶,睡覺,他上飛機手裏通常拿着一本金融類的書。飛機上的時間相對完整,也是他最好的讀書時間。

胡海泉不是音樂科班出身,大學時學的是外貿管理。用他的話講,當時也不是喜歡纔去讀的,但回頭來看,卻是埋下了一顆種子。

有時候會感覺一直停留在學生時代。到現在,財經類的書已經讀了有幾百本了,在北大的EMBA還沒畢業,今年他又去了長江商學院。

不充電,就會有恐懼感。他也坦承,在投資領域,自己的專業性不夠強,“你給我一個企業的詳細財報,光靠我一個人沒法判斷出來這個企業的估值和優秀程度。以前學到的公式和數據都沒用。”

必須得有智庫。

不會投資的歌手不是好主持,原來你是這樣的胡海泉

胡海泉亮了自己的家底兒。他創辦的海泉基金,投資委員會以外還有個專家委員會,裏面有兩個前國家部委的人,都是司局級幹部,以他們的專業,能夠對接到6000多位國家級專家,梳理每個項目,基本一天之內,就能拿到項目最準確的結論。

2013年成立的海泉基金,3年投資近30個項目,領域覆蓋消費升級、環保、智能硬件、TMT、泛娛樂等等。汪文忠說,海泉拋開了自己最熟悉的音樂領域,讓投資圈看到他明星光環之外的專業性。

2014年,胡海泉首次以投資人身份登上《財富》中文版公佈的“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

外界開始叫他著名投資人,胡海泉笑笑,不對,應該是“著名的”投資人,談及兩者間的差別,海泉把身體前傾,“當我真正助推一個創業項目成就一片江山,是改變社會的響噹噹的企業時,我纔有自己的代表作,纔算得上著名投資人。”

不靠譜的項目,親爹推薦也不行

無論做哪行,他都看重代表作。

讓胡海泉用創作的三首歌形容自己的身份。他會說,做音樂,就是由心出發,捕捉生活中的每次心動與美好,就像他和羽凡錄的第一首歌《愛浪漫的》;做投資必然要理性,爲了不砸招牌,選項目的時候要《冷酷到底》不靠譜的項目,親爹推薦也不行;創業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要全力《奔跑》。

在胡海泉看來,“做投資人比音樂人難多了。”是把自己的人生都賭進去,需要事無鉅細的參與。

“如果收到1000個項目策劃書,那這1000個我都會看。”要不總覺得對不起人家的信任,看完之後,還會給人家回覆,不感興趣的要說,不靠譜的也要說。

有太多不靠譜的。每個月都有好幾個項目自薦是這樣的開場白:我們不要錢,就要你們的品牌形象。

投資這行水很深,作爲跨界投資人,還會遇見意想不到的風險。

土曼科技就是個先例。2013年,通過10條微信,近100個微信羣討論,3千多人轉發,海泉基金投資的土曼科技在11小時預訂售出18698只土曼T-Watch智能手錶。但由於對產品產業鏈掌控能力弱,無法按時交貨,受到大量質疑。大批憤怒的消費者湧向海泉的微博。

明星自帶的光環,有時也會變成緊箍咒。哪怕他投資餐廳的一個服務員態度不好,網友也會直接在微博對他吐槽。如果時間允許,他一定會打字回覆。“明星背書,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也是有可能的,我隨時做好準備。”

不會投資的歌手不是好主持,原來你是這樣的胡海泉

做投資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嚴謹,嚴謹,還是嚴謹。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兩週前,海泉基金拒絕了一位首富級人物(一個著名投資機構)推薦過來的項目。對項目評估時發現了問題,“你們要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我們投,如果不能,不好意思,這是硬傷,我們不投。”

見慣了那些“說的比唱的都好聽”的人,如今的投資人胡海泉會更留意那些不善言談卻字裏行間有貨的創業者。

就像在幼兒園裏尋找未來的世界巨星。他總結自己看人的眼光:他是不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他的想法和所在的行業是不是有我看好的未來趨勢。

他甚至對文字特別敏感,會試着讀出一份商業計劃書背後的內在情緒,裏面的行文方式,是把理想當目標,還是拿噱頭當獲利手段。

有人把投資人形容爲“禿鷹”,唯利是圖。但胡海泉更看重投資人前面的天使二字,《冷酷到底》的背後,是另一首歌的歌詞:心似狂潮,還要不停尋找。

每人互動

你怎麼看待明星的跨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