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了一篇貼文,題目是《歷史教訓:中夏大地的主人只能是中華民族,絕不能讓藩人喧賓奪主》。這篇貼文講了唐玄宗重用粟特人安祿山和史思明,導致安史之亂的典故。
有網友看了我的帖子,回帖問我:“中夏大地在哪裏?”
中夏是中國的別稱,最早的時候專門指洛陽地區,後來泛指中國。比如《資治通鑑》記載,天策上將李世民曾經對父皇李淵說:“陛下以聖武龍興,光宅中夏,精兵百萬,所徵無敵,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爲百世之笑乎!”
唐玄宗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光宅中夏,跟“威加海內”一樣,都是在中國登基稱帝的意思。武德七年,突厥大規模入侵中夏。唐高祖想避其鋒芒,放棄長安,遷都襄陽。李世民反對南遷,就對父皇說了上面那段話。在李世民的力諫之下,李淵放棄了遷都的想法。
大唐立國之初,突厥隔三岔五侵擾中夏。李淵被突厥打的是頭疼不已,以至於產生了遷都的想法。除了突厥之外,吐谷渾等國,也對中夏大地虎視眈眈。唐高祖和唐太宗兩位皇帝,爲了對付四方強敵,起用了許多在華定居的外國人。
李淵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高祖和唐太宗,雖然“以夷治夷”,但是頭腦非常清楚。他們知道:“保家衛國的戰爭,可以利用來華定居的藩人,但是不能讓他們獨當一面。關鍵時刻,還是要靠自己人,不能靠來華定居的外國人。”
關於這件事情,《資治通鑑》和《新舊兩唐書》都有記載,原文是:“國家武德、貞觀已來,蕃將如阿史那杜爾、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專委大將之任,多以重臣領使以制之。”
唐太宗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阿史那杜爾,是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曾經自立爲都布可汗。阿史那杜爾被迫逃亡中國,唐太宗接納了阿史那杜爾,任命他爲十二衛大將軍,讓他在官位和爵位上跟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等人平起平坐。
阿史那杜爾投奔大唐之後,參加了一系列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阿史那杜爾打高昌,侯君集是他的頂頭上司。阿史那杜爾打龜茲,唐太宗讓郭孝恪、楊弘禮、李海岸三位將軍與他同掌兵權。
唐高宗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世民對阿史那杜爾,採取的是用其才,而防其反的策略。阿史那杜爾立下赫赫戰功,李世民對他的賞賜也很豐厚。李世民賜給阿史那杜爾高官厚爵,美女金錢,但是絕對不會讓他獨掌兵權。
契苾何力原本是鐵勒可汗之孫,投奔大唐之後,被唐太宗封爲十二衛大將軍。唐太宗攻打吐谷渾,讓李靖掛帥,李大亮、薛萬徹、薛萬均、契苾何力爲主將。唐太宗攻打高昌,侯君集是主帥,契苾何力是副帥。
程咬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高宗攻打蔥嶺,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契苾何力也是主帥,但是讓梁建方與他同掌兵權。唐高宗重用契苾何力,同時讓梁建方牽制他,也是用其才而防其反。
執失思力,原本是突厥酋長,投奔大唐之後,被唐太宗封爲十二衛將軍。李世民御駕親征討伐遼東,執失思力是主要戰將。唐太宗派執失思力攻打薛延陀,江夏王李道宗是執失思力的頂頭上司。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天子,腦子都非常清醒。他們海納百川,重用藩將的才華,但是分得清賓主關係。他們把藩將當貴賓,但是絕對不會讓他們反客爲主。
唐玄宗雖然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的後代,但是腦子犯糊塗了,沒有祖宗用藩將之才而防其反的警惕性。唐玄宗忘了賓主之分,把十五萬大軍交給安祿山和史思明。
安祿山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安祿山和史思明是粟特人,他們的血統和語言接近波斯,既不是漢族,也不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安祿山獨掌三鎮雄兵,就露出了狼子野心。安祿山范陽起兵,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史思明前仆後繼,對大唐造成致命打擊。經歷了安史之亂以後,大唐盛世就一去不復返了。
保家衛國的事情,只能靠自己人,來華定居的外國人,是靠不住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天子都明白這個道理,某些人咋就弄不明白呢?我讀史書讀到這一段的時候,真想扇某些人幾個耳光,看看能不能把某些人打醒了!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鑑》《新舊兩唐書》。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