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260多年的歷史上,廣州長期是唯一對外貿易的口岸。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逐漸有其他沿海和內陸城市開埠,導致廣州的地位有所下降。我們今天通過一組拍攝於1900年的老照片,來認識清朝末年的廣州是什麼樣的面貌。
很想知道這個孩子長大後成爲了什麼樣的人。進入民國後,他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他活到新中國成立了嗎?
清朝末年,原來經由廣州的茶葉、絲綢、瓷器貿易很多轉移到了其他城市,相比於上海的崛起,其經濟優勢有所削弱。不過,她有自身的地利,老底子還在,民間的商業往來依然充滿活力。
傳統婚禮上都有拜天地的儀式,有些地方還有祭拜祖先的習俗,新人面向祖先牌位磕頭。看照片裏的陣勢,這是一個大戶人家,專門請了道士主持祭祖程序。如此一來,儀式嚴肅而繁瑣,包括上香、讀祝文、獻胙、獻帛、獻酒、焚祝文、叩拜等等環節。
清朝那種社會環境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真實地發生着。少數極端貧困的人生了重病之後,既沒有錢求醫問藥,也得不到很好的照料,甚至找不到棲身之處,只好到亂墳崗等死。
我們從古裝電視劇裏得到一個印象,古人經常坐轎出門。其實,步行、騎驢(騾子)纔是常態,只有少數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轎子,畢竟養兩個轎伕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普通人家遇到什麼事必須用轎子,可以去店鋪租用。
有經濟實力的人喫早茶,做苦力的能喫飽就不錯了。這些人擠在一個角落喫飯,動作誇張,照片疑似擺拍。
這類災害現場能保存下來,實屬難得。
那時候大量普通百姓的經濟基礎薄弱,一場天災或人禍就能讓他們陷入無家可歸、喫了上頓沒下頓的境地,最終不得不淪爲流民、乞丐。
照片不遠處是鎮海樓,有了這個地標,我們不難判斷此處正是越秀山。城牆和城樓始建於明朝,至今仍存。歷經100多年的時光,大家對比一下,景觀有多大的變化?
街道兩邊的屋頂之間架起了簡易的木橋,原注稱是夜間供巡邏的警察用的(Bridges by which the night police of the roofs cross the streets)。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