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风烟满故园

  

  1279年正月十三日,元军的舰队又起航了。战船航行时不断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在底部的囚室里听得特别清楚。阳光从屋顶那排钉得并不紧密的木板之间勉强渗入,支离破碎地投在他的身上。从被俘那天算起,已经23天了。他身在囚室,心里却没有一日不牵挂着逃亡广东的南宋幼帝。

  这位囚犯,就是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

  元军舰队一进入厓山附近海域,便有士兵发现南宋舰队已经一字排开,严阵以待。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型连接在海湾内,这是宋军主帅张世杰的命令。为了防止士兵逃跑,他还下令烧毁陆地上的所有宫殿、房屋、据点,又安排小皇帝的“龙舟”处在军队中间。南宋已经再也没有退路了。

  此时,元军只有战船大小300艘,又是马背政权,士兵大多不习海战;而宋军有一千多艘大型海船;二十多万名士兵,在名将张世杰的训练下,可谓作战有素。这样看来,宋军虽是背水一战,但军力上有绝对性优势,应该胜券在握。囚室中的文天祥,使劲踮起脚尖,勉强扒住窗棂向海面上张望。见此情形,他不禁面露喜色。

  元军先将装满茅草和油脂的小船点燃,向宋军冲去。宋军却早已做好准备,用长条横木架在船头,将险情一一化解。文天祥禁不住叫起了好,仿佛看到八年前,自己指挥着如潮般的宋军,驰骋于赣南大地……

  

  零丁洋里叹零丁

  

  噩梦开始于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称帝,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三年后,元兵向南宋都城临安大举压近。当时南宋刚刚即位的恭帝只有四岁,根本无力抵抗。于是太皇太后谢氏向全天下发布《哀痛诏》,发动全国人民起来保护江山,抵御元兵。

  从接到《哀痛诏》那天起,文天祥的人生就已经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他在江西各地征购粮草,求贤纳士,短短时间内,就招募到五万余人,而所有的花费都是他自己变卖家产所得。于是,这支由普通农民和文人组成的义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临安。但是,南宋朝中大多是贪生怕死之辈,到处散播“抵抗亡国”的论调,对刚刚入朝的文天祥处处牵制。抗元五年,宋军依然节节败退,当初追随文天祥的得力战将也只剩下几个。在连失常州、平江之后,临安危在旦夕。南宋终于决定正式起用文天祥,任务却是前往元营商讨投降事宜。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文天祥心中自有打算。在元军帐中,他怒斥元军主帅伯颜,结果被伯颜囚禁。失去了文天祥,南宋朝廷再也无法支撑下去,终于向元军投降。只有左丞相陆秀夫带着恭帝的两个年幼的兄弟赵昰、赵昺逃往南方。

  狱中的每一天都有元军来劝文天祥投降,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伯颜敬佩他的为人,不忍心杀他,于是将他押送大都,慢慢软化。谁知在去往大都的途中,文天祥与他人里应外合,巧妙地逃过了元兵的看守。只有12人的小队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了南逃的宋室残余。可是南宋此时仅剩下福建和广东两块地方,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只要一阵强风吹过便将成为碎片。

  不能接受这个现实的,应该只有文天祥了。他一找到南宋流亡朝廷,便在福建和广东大量招兵买马,再次组织起义军对抗元朝。然而敌众我寡,这支队伍虽然在江西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却依然没能阻止住元军铁骑冲破福建防线的脚步。南宋连失多个城池,即位三年的赵昰(宋端宗)在逃亡途中受惊吓而死,年仅十岁。

  恐惧在南宋军兵中急剧蔓延,群臣四散奔逃,最后只剩下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三名重臣苦苦支撑。国不可一日无君,1278年春,七岁的赵昺(宋怀宗)即位。同年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作战时再次被俘。

  厓山海战前一日,监狱门打开了,一员元军武将进来继续劝降:“文丞相,近日厓山海上必有大战,刀箭无眼,元帅并不想伤了那皇帝小儿,如果张世杰和陆秀夫愿意投降……”“我无法保护自己的父母,难道还让我去劝说别人也背叛自己的父母吗?”文天祥根本不愿再考虑。“丞相还是考虑清楚,你的妻儿在大都生活得很好,还等着你去团聚。我给你一天考虑,你好自为之。”那人恶狠狠地说完,转身走了。妻儿,想到这里,文天祥苦笑一声。自从决定抗元那一天起,文天祥就没再想过有一天还能全家团聚。“大宋养育我等臣民三百多年,如今国难当头,正是需要我报效国恩的时候啊!整整八年,朝中上下,内有懦臣当权,外有强敌践踏。身为重臣,上愧对君主,下愧对百姓,厓山海战已经是最后的机会,如果大宋灭亡,我文天祥只有以死报国!”他咬着牙喃喃地念着。国仇、家恨,千万般思绪一波波涌上心头,令他久久不能平息。他颤抖着提起笔,洋洋洒洒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完后,文天祥将诗交给狱卒。望着窗外,他已经准备好迎接大宋和自己的命运了。

  

  千古国破孤臣泣

  

  正午时分,元军突然钟鼓齐鸣,将文天祥的思绪再次拉回到厓山海战现场。这是元军吃午饭的讯号。宋朝军兵全都松了一口气,也纷纷打算去进食。可是文天祥看到,甲板上的元兵正紧张出入,并不像要吃饭,而像是在准备什么行动。突然,一个不祥的念头涌上他的心头—元兵要偷袭!果然,元军水师借着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趁着涨潮发出了进攻的讯号,顷刻之间连夺宋军七艘指挥船。指挥船遭袭,宋军群龙无首,眼见大势已去。

  文天祥几次企图破坏小窗,奔赴战场,却都以失败告终,近在咫尺却无力报国。视野之内,宋军的桅杆一根又一根地倒下,战船上的南宋士兵纷纷跳海弃船,伤亡惨重。远处一艘更大的舰船上已经乱作一团,一群人跪在一个穿黄袍的小孩面前,哭倒在地。不多时,一个中年人背起那个孩子爬上船头。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红了整个海面。

  文天祥明白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早已经泪流满面。那个中年人背着身穿黄袍的小孩在船头立了一会儿,随即纵身跃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左丞相陆秀夫和八岁的幼帝赵昺殉国。文天祥在元军囚室之中泣不成声。

  国破,家亡。

  

  以身殉道不苟生

  

  元世祖忽必烈早就听说了文天祥的传奇经历,心中大叹他是“真忠臣”。出于好奇,更出于敬佩,忽必烈命令南下灭宋的元军一定要将文天祥押送回大都。他要亲自见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

  元朝一心想要保住文天祥的性命,可文天祥却早已抱着赴死的决心。当他得知自己即将被押送到大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打算。

  1279年五月,元军押送文天祥一行人到达江西。江西庐陵是文天祥的故乡,古人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叶落归根。既然生于故乡,那么也应该在故乡走到人生的终点。离庐陵还有七八天的路程时,文天祥就开始绝食。他心想:到达庐陵的时候正好可以饿死了吧,我将用这种方式以报国恩。他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只能躺在囚室潮湿的地上勉强维持呼吸。元兵害怕忽必烈追究责任,强行掰开文天祥的嘴巴喂食。就这样,文天祥的绝食持续了八天,庐陵渐行渐远,绝食行动最终失败。

  十月,文天祥终于到达元大都,再次被囚禁起来。元朝的目的再明确不过,长期的囚禁必然会消磨他的意志,时间久了,他自然会顺服,为元朝所用。文天祥从来不与他们争辩,只是每日一清早就梳洗干净,穿戴着宋朝官服,面向南方正襟危坐直到日落。他不吃元人送来的餐食,只吃随他同行的同乡送来的饭菜;不睡元人提供的床铺,而是睡在冰冷的地板上。他用这种方式向元朝宣告自己一心为宋的忠心和志向。

  同时,元朝派出的各路人马的劝降活动也一直都没有停止,从盛气凌人的元朝将军到投降元朝的昔日同僚,利诱、威逼、酷刑,他都尝试过,但却坚持如故。

  一日,有人来给文天祥送信,写信的居然是他的两个女儿—八个子女中也只剩这两个还活在世上。临安被攻破之后,文天祥的妻儿就被虏往大都,已经三年多没见过面了。文天祥知道,只要归顺元朝,一家人就可以团聚。想到自己为了大宋基业而妻离子散,他几乎肝肠寸断,可是如今国已破,家焉在?于是,他回信道:“谁没有妻儿骨肉之情?但是事到如今,我应该以死殉国,这才是我的命运啊!”

  元朝看亲情牌不奏效,就搬出了被俘的年仅九岁的宋恭帝。元人想:你不是忠君吗?南宋皇帝让你投降,你敢不从?小皇帝一来,文天祥也不说什么,只是让小皇帝坐北向南,自己面北而跪,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连声说:“圣驾请回,圣驾请回。”小皇帝还是孩子,根本不知如何是好。这般凄凉的景象更让文天祥百感交集,南宋当真已复国无望。

  

  留取丹心照汗青

  

  忽必烈也是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要他现在下令杀文天祥,还真是舍不得。于是,他决定亲自劝说文天祥。

  1282年十二月初八,忽必烈在皇宫大殿中召见了文天祥。文天祥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大殿,只是站着行了个礼。侍卫呵斥让他下跪,他却如同没有听见。“我一直不忍心杀你,就是希望有一天你能以对待宋朝皇帝的忠心待我,我同样会重用你。你有什么愿望我都可以满足。”忽必烈可谓言辞恳切。“但求速死!”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用四个字给了忽必烈最后的答案。忽必烈无奈,于是文天祥被下令处斩。

  第二天,为了防止有支持南宋的义军和百姓劫狱闹事,大都全城戒备森严,从兵马司牢狱到刑场经过的每条大街小巷都是全副武装的卫兵。

  宋朝旧城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大都)在文天祥入元之前早已沦陷,所以大都百姓都没见过文天祥。即使这样,有关这位伟大丞相的传奇经历还是传遍了整个大都,宋朝遗民无一不把他视为英雄。越来越多的百姓走上街头,为这位宋朝最后的英雄送别。此时的文天祥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心中酝酿多年的目标即将达成,何惧之有?

  行刑之前,文天祥向南方跪倒拜了几拜。他环视周围,心中无限感慨,为大宋、为天子、为战友、为家人……文天祥为人如此,问心无愧。站起身,他神态安详地向刽子手走了过去。

  1282年,宋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逝世,终年47岁。

  编 辑/孙琼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