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的說法自然是有些誇張,但也確實反映了一些博物館的現狀,我說一個實例,身邊有很多朋友和我抱怨,說每次去河北博物院看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總是不能如願,因爲這2件寶貝的展位上經常性的放着一個標牌(此物借展中),說白了就是這兩件金縷玉衣常年“出差”,因爲被關注度太高了加上又是中國人類史上發現的第一件“金縷玉衣”故而常常被不同的博物館來借用展示,筆者曾親眼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它身影(當時是秦漢文明特展,據說這個特展還是全球性的,上一個展覽之地是美國的紐約)所以就造成了在河北博物院幾乎常年缺席的情景。

(下圖爲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大家先過過眼癮)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這個鎮館之寶比較脆弱,不適合長期的布展,比如筆者上次偶然見過的一個鎮館之寶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它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寶貝,因爲古畫的特殊性,一般是在恆溫恆溼的庫房保存,輕易不會露面的,只有重大的特展才會“破例”拿出來,筆者見到它是在《天路文華,西藏文物特展》之上,實屬幸運。

還有就是特火的《千里江山圖》,據查證,這個圖就公開展出過兩次,一次是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所以今後如果各位聽說了某個鎮館之寶在展出,千萬記得前往拍照觀看,萬不能錯失千載難逢的良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