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唐高宗賜給張公藝兩個梨,命他分給全家九百人喫,看張公藝會有什麼樣的妙招。張公藝沒有說話,而是先在紙上寫下了一百個"忍"字,隨後向唐高宗解釋說:"九百人住在一起,每天事務繁多,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但大家都能相互體諒,求同存異。

在民間,有這麼一個說法:玉帝原本是個凡間的普通人,但他性格謙讓,能忍百事,人們十分敬佩他,於是稱呼他爲"張百忍"。不過,這只是個流傳於民間的傳說罷了。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張氏家族確實有個"百忍堂"。
唐朝時,在鄆州有一個名叫張公藝的老壽星。他出生於公元577年,也就是北齊年間,歷北齊、北周、隋朝,一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纔去世,享年99歲。
衆所周知,古代的醫療條件和生活水平跟現代相差甚遠,如此高壽的張公藝在其他人眼中,就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而更讓人們佩服的是,張家九代同居,一共九百人生活在一起,卻十分和睦,相親相愛,不曾發生過口角、吵鬧之事,全家上下一團和氣,和睦團結。
一提起張家,沒有一個人不稱讚的。不是誇張公藝管理有方,就是誇張家人謙和高尚。於是,張公藝的美名漸漸遠揚,就連唐高宗李治都聽說了。唐高宗得知此事後心裏一直很納悶:國家法律森嚴,可依然有人犯法,一個九百多人的大家庭,張公藝是怎麼管理得這麼好的?就連皇家,衣食無憂,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按理來說,應該都是通情明禮之人,可還是合不到一塊。
比如說,唐高宗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就爲了皇位,做出了殘殺兄弟之事。而皇族中,爲了權力兄弟反目、父子相爭之事一直屢見不鮮,張公藝到底是用了什麼辦法,讓張家如此和睦相敬的。這個疑問一直在唐高宗腦中揮之不去。
公元665年,唐高宗和武皇后一同去泰山封禪,期間特意到古賢村去詢訪張公藝,想親眼看看張家的情況。得知唐高宗的來意後,張公藝便帶着他參觀了張家。唐高宗問張公藝,九百多人是如何做到一起喫飯的?張公藝答道:"喫飯的時候會以擊鼓爲令,長輩在上座,晚輩在下座,兒童另有桌席,人齊開飯,謙恭仁和,和睦用餐。
更讓人喫驚的是,就連張家的家畜也和別家的不一樣。張家一共養了一百隻狗,這些狗喫飯的時候也是秩序井然,不爭不搶。當聽到銅鑼響起起,狗便聚集到一起,先到的狗不會先喫飯,而是等一百隻狗都到了,纔會一起進食。唐高宗看後連連稱奇,但他還想再考驗一下張公藝。
於是唐高宗賜給張公藝兩個梨,命他分給全家九百人喫,看張公藝會有什麼樣的妙招。張公藝從容地接過兩個梨,放入石臼內,將梨碾碎,然後在缸中加入水,接着擊鼓召集大家,每人用小湯匙飲一口梨水。唐高宗看後十分欽佩,臨行前,特意向張公藝請教治家方法。
張公藝沒有說話,而是先在紙上寫下了一百個"忍"字,隨後向唐高宗解釋說:"九百人住在一起,每天事務繁多,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但大家都能相互體諒,求同存異。不計較個人得失,謙和忍讓每個人都以仁德修身,這樣才能父慈子孝,兄弟團結,妯娌和睦……"
聽了張公藝的這番話,唐高宗不由感動落淚,親手寫下"百忍義門"四字賜給張家,並修建了一座"百忍義門"。數年後,張公藝去世,人們爲了紀念這位賢人,籌資修建了"百忍堂"。自此,張家聲望大振,至今依然廣爲流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