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工资你又被克扣了吗?

工资是你一个月劳动应得的报酬

仔细看看你的工资条(听说有人连工资条的没有~)

除了合理的公司奖惩,

是不是每个月都有一部分被巧立名目扣掉了?

该扣的项目你自己知道,但一些不能扣的项目,绝对要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些工资没资格扣

以下这些收入不属于工资!

注意了,企业没有权利以任何形式予以克扣!

1.关于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2.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3.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4.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5.出差伙食补助、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6.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7.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8.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这些情况不在岗也要发工资

依法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

当选代表出席乡(镇)、区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会议;

出任人民法庭证明人;

出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等。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以上“参加社会活动视为正常劳动”的情形,需正常支付劳动者报酬。

除参加社会活动以外,职工休年假、女职工休产假等法定计薪期间,用人单位也应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这些情况你的公司是否合规呢?

暴雨被困导致上班迟到

大雨、大雾、大雪这样的天气不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地震、水灾、火灾等才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所以,迟到会不会扣工资,要看公司的相关规定了。

堵车迟到

在上班路上,遇到交通类的突发状况,职工可以向用人单位出示以下证据,以此与主观故意违纪相区别,避免因迟到导致的损失。

1、交警出警记录

如果遇到突发的交通意外,可以向用人单位出示交通事故发生时的交警出警记录,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故意旷工迟到。

2、国家统一通知

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极端天气,国家统一发布的停班、停课通知。

3、地铁致歉信

地铁发生故障后,会有地铁公司的致歉信。如需要向单位证明迟到原因,可通过网上下载“延误告知”,不必在车站当场索取致歉信。

销售任务未完成

如果劳动合同约定,在业绩不达标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扣钱。扣钱后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的工资标准,但如果双方在损失发生后另有约定的除外。

辞职未提前通知单位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按照劳动法,这种情况公司扣工资也是不合法的,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有的公司会在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约定了违约金,签合同的时候记得多看几眼,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请假扣3倍工资

违法!事假的工资计算公式为:(21.75天-请假天数)×日工资。

孕期女职工产检

扣工资违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六条规定,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中就产前检查曾进一步解释为,女职工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要相应地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

用人单位为捐赠强扣工资

违法!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第4条的规定,职工有权自行决定捐款的数额,是否捐款以及如何捐款都必须出于职工的自愿,任何用人单位都不得强行扣除职工的工资;根据《劳动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克扣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这些扣工资行为都是违法的

1、违法性扣除

指违反《劳动法》在内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对劳动者工资予以扣除的情况。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参加社会活动属于正常劳动的情形,如果单位以劳动者未参与劳动为由扣除劳动者工资就属于违法性扣除。

2、强制性扣除

实践中,有些单位以各种捐款的形式对劳动者工资进行部分扣除,也就是所谓的“逼捐”现象。这类工资克扣虽然打着慈善的外衣,但违反了捐款自愿和劳动者工资自己支配的权利,也属于非法克扣工资的情形。

3、惩罚性扣除

有些单位以劳动者“违约”或者不遵守劳动纪律为由,进行惩罚式工资扣除。劳动工资发放要遵循“工作量相适宜”原则,即单位扣除劳动者的工资应与劳动者“缺席”劳动所带来的损失直接联系。

比如迟到扣工资时,除了要符合单位的规章制度外,还要与劳动者迟到所产生的直接延误量相适宜。

4、道德式扣除

有些单位会因为劳动者道德瑕疵而扣工资。例如,因为劳动者疑似“出轨”,而应配偶要求对劳动者工资进行克扣等情况。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的,单位可以代扣,而道德式代扣没有依据。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

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