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由于使命任务、科技与经济实力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作战力量现代化转型与进程既有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又体现出鲜明的特性。就如美俄两国,其在军事战略需求、军队组织形态和作战理论创新等多方面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征——

美陆军已经形成面向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指挥体制,俄陆军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初步确立 美、俄陆军作战力量结构转型后,强化了军、师(集团军)担任战役战术指挥机构的专业性,增强了履行联合作战地面部队司令部的能力,甚至可转变为联合部队司令部,面向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指挥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美陆军结构转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军、师司令部脱离了传统上与所属战斗部队的隶属关系,成为专业的指挥机构,能更为灵活地适应不同规模联合作战对作战力量指挥控制的需要。军(师)司令部均是由基本指挥所、机动指挥组、战术指挥所和司令部营组成的完备指挥机构。旅级指挥机构在建制上拥有完备的指挥模块,增强了在联合作战中,指挥协调多兵种作战力量的能力。旅战斗队的指挥机构在建制上设有作战、情报、计划、火力支援与防护、运动与机动等功能模块,战时可编组指挥组、战术指挥所、基本指挥所及后方指挥所,拥有对所属诸兵种作战力量全部的指挥、控制与管理职能。火力旅作为火力司令部,既可调用陆军的野战炮兵火力,也可调用作战飞机与舰炮火力,还可调用特种作战和电子战力量,以完成陆军和联合部队所要求的杀伤和非杀伤性火力战任务;它还拥有全方位的立体侦察资源,既可使用建制内的“影子200”、“大乌鸦”战术侦察无人机与炮位雷达,也可直接控制陆军战斗航空旅的“灰鹰”增程多用途无人机,还可从空军“联合星”机载雷达等其他资源获取战场信息,以保障其在侦察、指挥、打击和毁伤评估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俄陆军的“新面貌”改革取消了师、团的建制,指挥体制由“军区-集团军-师-团”四级调整为“联合战略司令部(军区)-战役司令部(集团军)-战术兵团(旅)”三级,初步确立了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海空军的军种指挥权基本被剥夺,海空军司令部也被大大压缩。战役司令部在战时依托集团军指挥机关成立,统辖作战区域内所有参战部队,“新面貌”旅可根据作战需要实施跨区机动,临时隶属于相应的战役司令部,提高了指挥员对战场局势变化的掌控能力。 美军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抓手,推动陆军装备持续现代化;俄军大批量换装,改变了俄格冲突中陆军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旧面貌 装备现代化是陆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以功能性武器系统为要素,构建动态开放、持续性发展的新型陆军装备体系,成为推动陆军作战能力跃升的根本动力。转型后,美、俄陆军作战力量的装备体系既包含对原有装备的升级改造,也有相当一部分含有更高水平信息化和机械化新质的全新装备,推动了装备战斗力的整体进步。 近10年来,美国陆军在推广应用数字化部队建设成果的同时,在未来战斗系统的体系框架下发展了多个项目,包括先进的平台、智能弹药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 在装备升级方面,数字化改造后的M109A6自行榴弹炮、M270A1/ M142多管火箭炮、AH-64D攻击直升机、M1A2 SEPv2坦克以及新研制的M777A2超轻型榴弹炮等主战武器系统的杀伤性、机动性、可靠性和防护性普遍增强。 其中,M1A2坦克采用了FBCB2(FBCB2是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航天系统与地面及空中通信系统、图像获取系统集成的一体化系统——编者注)和车际信息系统等指挥控制系统软件、战术通信接口组件、改进型电子组件接口(包括改进的语音合成器、装填手遥控显示器接口)、改进的彩色直平显示器和数字化地图、大容量存储器、嵌入式乘员操作盘和GPS,后期的M1A2 SEPv2坦克又加装了第二代前视红外夜视仪、车长独立热观测仪、车载故障诊断系统、可运行共用操作环境的开放式操作系统、热管理系统和通用遥控武器站等数字化设备,最大探测距离达6.8km,可有效识别和摧毁4km距离内的目标。 2005年2月,美陆军M1A2 SEPv2主战坦克和M2A3履带式步战车组合大批量交付部队,陆续装备了第2步兵师第1旅、第1装甲师第2旅和第3步兵师,2012年又相继装备了第4机步师第1旅战斗队、第1步兵师第2旅战斗队等作战部队,2013年完成对老式M1A1坦克和M2A2步战车的全面更换。 在新型装备方面,新一代信息系统装备、精确制导弹药和单兵作战系统,已分阶段列装部队。尽管未来战斗系统被整体中止,多种有人地面车辆和智能弹药项目也被削减下马,但其指挥控制系统和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和主要项目已转移并仍持续快速发展,未来指挥所、作战人员战术信息网以及部分小型无人操控平台已相继列装。其中,未来指挥所模块具有在同一战术环境下,为不同级别指挥机构制定决策、编制任务计划和实施指挥控制等功能,已成为美陆军作战指挥系统实现互操作的共用软件。作战人员战术信息网可在2小时内建立起完整的旅级通信骨干网络,增强陆军部队指挥机构的快停通和直达连级分队的动中通能力。RQ-11B “大乌鸦”无人机可单兵携行和手抛发射,现已大量装备部队,能够实施电子光学和红外侦察,解决了排级分队的情报获取问题。 此外,M395精确制导迫击炮弹、M982“神剑”精确制导炮弹、制导火箭弹、增强型制导火箭弹和陆军战术导弹相继研制成功,为形成300km范围内精确打击体系奠定基础。第三代夜视眼镜、头盔传感器、单兵枪声定位器、新型凯夫拉防护服和外骨骼机器人等装备开始列装部队,显著增强了单兵的综合作战与生存能力。 近年来,俄陆军成建制成系列地换装了新式武器装备和指挥自动化系统、通信与侦察系统,改变了俄格冲突中装备的落后面貌。俄陆军通过“秋季-2009”、“东方-2010”、“中央-2011”和“高加索-2012”等年度系列战役战略演习,全面检验和推动新的编制结构下装备战斗力的生成。 一是主战装备升级换代,综合性能大幅提升。俄陆军作战力量普遍换装了T-90系列坦克和BMP-3步战车,新装备了战术无人机、自动化信息处理和未来单兵作战系统。导弹兵、炮兵部队部署了“圆点-Y”、“伊斯坎德尔-M”型战役战术导弹、“龙卷风”火箭炮和“姆斯塔-S”自行榴弹炮。防空兵装备了S-300V4、“山毛榉”、“道尔”防空导弹和“通古斯卡”、“铠甲-S”弹炮一体防空系统,具有较强的反飞机和反巡航导弹作战能力。山地旅还装备了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米-28N和专门用于山地作战的卡-52攻击直升机。 最新改进的T-90MS“塔吉尔”坦克代表了T-90系列坦克改进的方向,配装2A46M-5型滑膛炮,射击精度提高15~20%,从实质上增强了火力毁伤性;现代化车载火控系统实现了与战术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化石”第三代模块化爆炸反应装甲,能够抵御大多数反坦克武器的毁伤。新装备的“伊斯坎德尔-M”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采用复合制导方式,使用卫星导航系统时精度在30m以内,使用光学导引头时精度可以达到米级。 二是基本形成从战略战役层级到战术层级的统一信息空间能力。俄陆军开始列装“星座-M”战术级指挥自动化系统,将指挥自动化、导航定位、数字化无线通信融入一体,实现了各武器平台和移动指挥所各指挥席位的互连互通。“曙光”C4I系统能够在野战条件下运行平稳,实现了“星座-M”战术级与“金合欢”战略战役级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是增强了信息主导下的火力打击能力。俄陆军作战力量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显著增强,传统炮兵火力打击精度明显提高。摩步旅“姆斯塔-S”152榴弹炮营的“侦察-火力综合体”在演习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该单元可以利用作为“星座-M”子系统的“侦察信息的综合处理站”,完成各种来源情报信息自动搜集和综合处理工作,实时形成战场态势图,显示目标运动轨迹和火力打击效果,做到对所有目标坐标全程自动监控,使炮兵火力打击实际偏差值控制在30m以内。近来,俄陆军还在利用卫星制导的技术体制,研制改进型远程制导火箭弹,将使“旋风”多管火箭炮的有效射程达到200km。 美俄陆军确立了旅战斗队为基本作战单位的力量结构,正在依据部队现状和战略需求进一步调整完善 基本作战单位是陆军参加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的骨干。美俄陆军均以诸兵种合成的旅战斗队作为运用的基本单位,具有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从战略战役层面向战术层次不断延伸的要求。 美陆军的3种旅战斗队均采用诸兵种合成的编制模式。其中,战斗单位通常由2~3个装甲与机步合成营或步兵营组成,是旅战斗队的核心战斗力量;战斗支援单位则通常由侦察营、炮兵营、军事情报连、通信连、反坦克连、工兵连组成,包括了美军绝大部分战斗支援兵种,具备较强的战斗支援能力;战斗勤务支援单位是由维修连、补给连、医疗连和前方支援连组成的支援营充任。 旅战斗队具有较强的多兵种指挥控制、作战地域全纵深立体侦察、通信骨干网快速构建、多样化地面突击、灵活火力打击以及独立建制单位持续作战等能力,可满足多种作战环境和不同强度作战行动的需要。从某种程度讲,旅战斗队具备了师的编制特征,综合战斗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美军计划,2020年前,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作战人员战术信息网、陆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站、联合作战指挥-平台等信息系统装备实现普遍列装,将进一步提高旅战斗队对战场行动的控制能力。空地无人平台和武装侦察直升机的升级将提高旅战斗队的环境探测、目标侦察和武装反应能力。地面战斗车辆的现代化项目将提高乘车步兵在全谱系冲突中的机动和防护能力。 美陆军正在依据《陆军现代化计划2012》对陆军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预期,设计新的“2020旅战斗队”编成结构,主要满足实施“登陆-打击-抢占-投送”行动,达成反“区域拒止”企图的要求。在现行重型旅战斗队编制的基础上,“2020旅战斗队”的设计方案计划增加1个步兵营和1个混编直升机中队。其混编直升机中队将由1个攻击直升机连、2个运输直升机连、1个侦察直升机连和1个无人直升机连编成,以增强旅战斗队空中侦察与垂直机动能力以及实施攻击的速度、精度与杀伤性,便于在早期进入行动中实施空降、空中突击和两栖作战等行动。 俄罗斯方面,“新面貌”改革彻底解决了俄陆军以往作战力量数量规模庞大,常备力量比例低的历史遗留问题。陆军员额由140万减至27万多,但整体战备水平大幅提高,适应现代战争快速机动、多兵种联动的要求。 俄陆军的旅由师“拆分”而成,新组建的坦克、摩步和山地等“新面貌”合成旅成为基本战术兵团,编成中包含了强大的地空火力支援、防空、侦察技术与后勤保障力量。摩步旅的炮兵防空兵分队与合成作战分队之比达到6:4,坦克旅的比例为4:4。战时组建营级战术群作为基本单元,除加强迫击炮、榴弹发射器和工程工兵分队外,还增加侦察、反坦克、通信、保障和技术维护力量,具备较强的攻防作战和战术重组能力。营级战术群可在独立方向上没有清晰战线的情况下,自主、机动地遂行作战行动,既能实施传统作战,又能对付非正规武装,较好地适应了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需求。俄军前总参谋长马卡罗夫称,这种“自给自足的机动营”,即使没有配属上级的兵力兵器,也能“独立地在相当远的距离上遂行任务”,而原来的团即使倾全力也只能临时组建1个这样的营。

不足之处是,“新面貌旅”主要由传统作战师压缩而来,旅级指挥力量难以满足指挥幅度增大的要求。例如,摩步旅建制内就编有包括10个战斗单元(3个摩步营、1个坦克营、2个自行榴弹炮营、1个火箭炮营、1个反坦克炮营、1个防空导弹营和1个高炮营)在内的15个营级单位。在“东方-2010”和“中央-2011”等演习中暴露出,合成旅指挥幅度过大、指挥功能弱、协同混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多种任务的能力需求,俄陆军计划以发展中的系列新型作战平台为骨干,组建模块化的“重型”、“中型”和“轻型”合成旅。2013年2月,俄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签署了关于将塔曼摩步旅和坎杰米洛夫坦克旅恢复师级编制的相关文件,俄国防部也在研究将其他摩步旅重新改回师,并在营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团的可能性。这反映出,俄陆军改革尚处于作战力量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正在继续探索解决组织结构与装备现代化矛盾的更优方案,也说明俄作战力量现代化进程的波动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