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區大戰正酣,「享收小盒」安在家門口的“收件箱”是個不錯的流量入口

在今年 5 月的一篇創投觀察裏,36氪分享了對社區項目的觀察和分析。流量集中、離用戶最近,伴隨着消費結構的改變,社區內也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新形態。

今天要介紹的“享收小盒”在文中亦有提及,其將可摺疊的箱子安裝在用戶家門口,通過小程序“享收生活”,用戶可以完成寄收件、生鮮購物、早餐訂閱等服務。無獨有偶,菜鳥也推出了功能類似的“菜鳥小盒”,被稱爲新零售最後 0 米生活設施。

這像是升級版的“牛奶箱”,且相較於樓底下的櫃子們(基本分爲快遞櫃、儲物櫃、智能便利櫃這幾種),此類“收件箱”似乎更有潛力成爲社區流量的入口。

接下來,我們從商業模式、拓展空間、競爭與壁壘這三方面來拆借一下享收小盒。

享收小盒實拍圖

收發快遞是剛需

36氪瞭解到,享收小盒團隊曾創建快遞終端“小象驛站”,通過自建倉儲+加盟來服務快遞公司,已經在全國拓展了 541 個點位。創始人粟海輝認爲,消費者的訴求是“送貨到手”,驛站或快遞櫃都沒辦法做到,只有將其拆分到最小化,放到用戶家門口,才能回應這一點。

享收小盒今年 6 月開始推廣,覆蓋了兩個社區,有 1665 個盒子。現有模式是驛站+小盒,享收與配送公司合作,先將快遞送至驛站做分揀,再由驛站將符合條件的(超大件暫無法配送)物品送至用戶家門口。

目前,盒子的規格是 40*40*50 (長寬高,單位:cm),摺疊狀態則爲 40*10*50。硬件由團隊自主研發、代工生產,成本爲百元級,現也正在迭代,希望優化開箱體驗、保溫保鮮、降低成本。

推廣的難點有二,一是怎麼到家門,二是怎麼做配送。

與物業合作。目前推廣下來,除非家裏常年有人、或是門口有鞋架等佔去空間,消費者對小盒其實是很歡迎的,但需要協調鄰里、物業關係,因此享收現在的策略是和物業合作,繳納進場費,由物業協助推廣。與配送公司合作。近幾年,末端網點的管理難度很大、生存空間不斷壓縮。有了收件箱,配送效率大大提升,快遞員省去了很多溝通和配送;而合作又能幫享收降低倉儲等成本,因而粟海輝認爲結果會是雙贏。收件箱的天花板在哪?社區不可一概而論。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樓型,都要求不同的解決方案。總結下來,粟海輝認爲享收小盒最適合推廣的地方會是樓梯房,一線城市約有 80% 的小區符合,優先在中高端小區,未來會針對不同社區有不同箱型。除了硬件成本、入場費,最大的成本就集中在運維上了。享收目前的規劃是一個驛站覆蓋幾個小區,工作人員集中配送,此外快遞及時送出,也能提高倉庫的利用率,進一步壓低成本。盈利則有兩塊:一是快遞費按單分成。粟海輝告訴36氪,從現在的模型來看,這部分收入能夠至少保證單點盈虧平衡;平均的利用率是 2.5 天打開一次,而一些收快遞很頻繁的家庭,甚至每天都要收 2-3 個快遞。享收生活小程序截圖,開箱即可看到購物信息二就是流量變現了。用戶使用小盒,都需要打開小程序。享收目前測試了生鮮和早餐這兩個品類,以生鮮來看,用戶預定下單,商品直接到箱;客單價約爲 14 元,轉化率達到 30%(即打開小程序到下單的轉化率),這是驛站或者快遞櫃無法做到的。接下來,享收並不準備做自營電商,而想將小程序打造爲社區消費平臺。無論是二手買賣、衣物清洗,還是購物、餐飲,都能在平臺內接入相應的供應商,這裏能帶來的收入和想象空間就很大了。可能的入場者還有誰?我們前文提到,菜鳥也推出了自己的快遞盒子。同樣的道理,如果模式成立,快遞公司們都可能加入進來。二是傳統的一些配送站,“收件箱”本身與牛奶配送模式類似,那麼這些擁有渠道優勢的站點們也可能入場,他們面臨的是軟硬件的壁壘,以及是否能轉變思路盤活社區流量。對於競爭,粟海輝表示,享收的壁壘會有兩個:一來,點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用戶不會接受家門口有兩個箱,因此團隊必須抓住先發優勢快速鋪點,未來考驗的會是地推能力。二來,僅靠快遞收入,盒子盈利能力有限,單獨做沒有價值,必須要跑通整個流程。粟海輝曾是在家點點的聯合創始人,負責公司人事及全國經銷商運營,享收的團隊有過社區 O2O 經驗,在這方面會更有優勢。粟海輝也告訴36氪,整個市場很大,有多少戶人家就可能需要多少快遞箱,不是一兩個企業就能喫下的。此前,享收團隊的小象驛站項目曾獲弘勵創投、青松基金等的千萬級融資。—————————————————我是36氪記者詹妮妮,關注一切好玩的新東西,交流可加微信muar22,勞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