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宫里供着神猪,北宋却并不禁止民间吃猪肉,宋太宗还解决过猪失窃的官司:京师开封有人丢了一头猪,开封府不予受理失猪案件,该人一气之下敲响登闻鼓把官司打到了宋太祖那里。这是他在儋州时“调戏”他弟弟的诗,海南当地的百姓老是推荐他吃看起来都害怕的熏老鼠、烧蝙蝠,五天才能吃到一次猪肉,对于苏东坡来说真是好惨:“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要说哪种动物是这几个月以来的时髦话题,就得数“二师兄”了。几个月来“二师兄”身价倍增,无数人在哀叹:前半年为什么不囤积一些猪肉!

其实如果真有一台时光机能回到北宋,猪肉几乎是一种没什么人问津的食物。要是拿现在的火锅煮宋朝猪肉做成的培根那可就是名副其实的“古董羹”(火锅的古称)了。

人类驯化猪这种动物的历史很早。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六畜”(猪、牛、羊、马、鸡、狗)这个概念,当时这老哥儿六个如果能同时出现,大半是在祭祀大典上。后来它们跟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便留下了个与“五谷丰登”相对的吉利名——“六畜兴旺”。

用来祭祀的整猪(图片 | 百度知道)

大篆中的“猪”字

猪字的篆文中,左半边部分是“豕”字表示猪,而右半部分则表示烹煮,整个字合起来便是与烹煮有关的动物。

虽然如此,猪肉的身份却着实尴尬过一段时间。肉类虽然是奢侈品,肉里的“贵族”却是羊肉(牛是耕田用牲畜,宰牛这件事在许多朝代都受到限制),猪的身价始终很一般。

宋代王谠的《唐语林·雅量》中载:

﹝卢晋公﹞每语人曰:鸡猪鱼蒜,逢著则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这句话是夸奖说话的人十分通达,但也能看得出来,鸡、猪、鱼、蒜在当时不是什么高级的食物,吃这几种食物的贵族可以被认为是“不挑剔食物粗劣”。宋代的文豪苏东坡在《其三》里也说过这句话,不过我倒是觉得,他应该是在衷心赞美猪肉。

新石器时代猪形陶罐 南京博物院藏

按下这个话头儿暂且不表,我们先来说一说北宋的猪。

生在北宋的猪如果混得好的话说不定会成为皇帝的宠物。宋太祖赵匡胤订下一条祖训——“苑中牧豚”,《后村谈丛》说赵匡胤自己就在宫中养了两头神猪,用来祛邪保太平。一直到宋朝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他觉得这条规定很奇怪,于是决定暂停养猪,结果发生了“妖人闹宫”事件,那这两头吉祥物只得继续养吧。

隋代深黄釉卧猪 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宫里供着神猪,北宋却并不禁止民间吃猪肉,宋太宗还解决过猪失窃的官司:京师开封有人丢了一头猪,开封府不予受理失猪案件,该人一气之下敲响登闻鼓把官司打到了宋太祖那里。后来猪没找到,宋太宗掏腰包赔偿给丢猪人1000钱。

宋太宗为此特地给宰相赵普下了一道手(吐)谕(糟),那大概的意思是:今天有人敲鼓让我给他找猪,我哪儿见过他猪?可是给他解决了问题,看普天下没有受委屈的人,我还是很高兴的。

虽然跟宫廷有很大关系,但在北宋猪肉依然是一种平民食物,虽然开封的穷人们发现了它的妙处,但在地处偏远的湖北黄州,猪肉依旧处在一个——有钱人不吃,穷人不懂怎么做的境地,直到一个倒霉的失意官僚出现。这个人就是苏东坡。

东坡与猪肉(图片 | 懒相饮东坡明信片)

经历过乌台诗案左迁到黄州,又掏钱买下一所小房子的苏轼几乎破了产。每月初一,家人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每份一百五十钱,一串一串的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下一串,这是他们一家人的“最低消费”。要是有盈余就放置一大竹筒内存起来,用来招待宾客。东坡居士好喝酒吃肉,喜欢交朋友,这些钱可以想见的不够用,他急于寻找一些便宜的“平替”,于是就瞄上了猪肉,并写出了著名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清代任预绘《十二生肖图册·猪》 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苏东坡没能吃多长时间黄州的猪肉,盖好的雪堂也白费了,他又开始了新的流亡,并伴随一生。但他确实一辈子都喜欢吃猪肉,还创作了很多有关于猪肉的诗歌,如“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这是他在儋州时“调戏”他弟弟的诗,海南当地的百姓老是推荐他吃看起来都害怕的熏老鼠、烧蝙蝠,五天才能吃到一次猪肉,对于苏东坡来说真是好惨:“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连讲学问说的也是猪肉,不知道读信人第一反应是生气还是肚子饿。

东坡肉(图片 | 惠尔家网)

伴随苏东坡四海漂流的,除了他一肚子的学问和抱负以外,还有美食。苏东坡以博爱的心态对待美食,当然猪肉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听着故事,拨弄着锅里的猪肉,仿佛一切忧郁的事情都能暂时忘记,只剩下愉悦与口福。

不高兴的时候吃好点,然后继续向前走。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