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玩儿”博大精深,可以写一本厚书,甚至上升为某种生活哲学。

一年四季都有可玩儿的东西,把生活过的多姿多彩。虽然四季中冬季略显枯燥,可是人们也不甘心独自猫在家里,于是想出了些解闷儿的办法。

唐代时流行暖冬围炉会,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新醅绿蚁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在向朋友发出热忱的邀请——到我们家来喝酒聊天?开一瓶绿蚁酒,在下雪的傍晚约会几个知己的朋友,想想这个场面就很温暖。

《问刘十九》(图片 | 西祠胡同@草竹清悠1)

士大夫们在家召开围炉会的时候,还有一些“勇士”在街上举行冬季泼水节,称为“乞寒之戏”。这种游戏十分简单:每当冬天最冷的时候,人们纷纷脱去衣服,脸上戴着面具,手里抱着装水的盆盆罐罐,在大街小巷一边朝伙伴身上泼水一边又唱又跳。

乞寒之戏起源于西域昭武九姓之一的康国,据说可以驱除邪祟,唐朝时传入中原地区。开始是住在长安的西域朋友们自娱自乐,后来长安本土的耐寒人士也加入进来,这群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冬泳爱好者。尤其是下着大雪的日子里,乞寒玩冬的人们穿着极少的衣服又蹦又跳,而怕冷的人们穿着棉袄在远处摇旗呐喊,真是长安城一景!

他们唱的音乐有个您十分熟悉的名字,叫“苏莫遮”,也就是宋词中著名的曲牌“苏幕遮”。

內蒙和林格尔汉墓百戏画像石

不过乞寒之戏始终是少数不惧寒者的游戏,大部分人冬天的娱乐活动还是比较保暖的。如富贵之家往往在园林中搭起雪山、雪狮子、雪景观,以娱眼目和供小朋友玩耍,大部分成年人选择在封闭的亭子内生火饮酒。

杭州西湖上的船家很有头脑的准备赏雪的船只供游人使用。同样在船上升起一只小火炉,悠悠闲闲直荡到断桥、三潭映月,湖山内外都是好雪景。张岱著名的散文《湖心亭看雪》,记载的就是这样一次冬游。

冬日湖心亭(图片 | 堆糖)

明清两代在北方十分盛行冰上运动。《清宫词》中说乾隆皇帝每年陪伴皇太后坐在冰床上御览三海,偶尔也带王公贵族一起来体验这种游戏。皇帝的冰床以黄缎为渥帐,安放貂皮座椅,装饰有龙凤等祥瑞图案。

除去冰床以外,清代还出现了滑冰运动。冰鞋最初的样式是用一根铁条镶嵌在鞋底。

清代冰鞋(图片 | 百家号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清人把冰上运动统称为“冰戏”(或冰嬉)。冰戏的主力军开始都是八旗兵丁,内容也是比较单一的速滑比赛(又名“抢等”)、打冰球、队形操练和冰上射箭,意在展现尚武精神和八旗雄风,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规模浩大的集体表演。

清代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上(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表演时要做各种动作:属于花样滑冰的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等;带杂技性质的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以及溜冰射箭、速滑比赛等。

清乾隆时期 张为邦、姚文翰作《冰嬉图(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上是一场热火朝天的射冰球表演。射箭的军人跟在拿旗的先导之后蜿蜒滑行,靠近御座的地方设一“旌门”,门上悬挂一只球,称为“天球”,门下也有一球,称为“地球”,两名弓箭手跟随前导旗,一人射“天球”一人射“地球”,射中有赏,在锁定目标的同时还要做出各种花式的姿势,难度非常大。

《冰嬉图》里的杂技滑冰(图片 | 百家号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这些虽然只是冬季的娱乐项目,却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民族融合、历史事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它们,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古人生活的多姿多彩。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