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章帝时,召开白虎观会议,形成神学法典《白虎通义》,一方面对董仲舒的神化儒学广泛继承,一方面大量吸收谶纬思想,神化王权、神化等级秩序、神化道德,儒学神学化最终完成。为了宣传东汉政权的合法性、正义性,将经学与谶纬神学结合成为统治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东汉章帝选择在洛阳白虎观召开政治、学术会议。

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王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一契合性使得汉代统治阶级在众多的中国哲学思想中选择了儒家思想。汉代统治阶级通过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思想改造,象征建构,制度设计,思想渗透从而与现实政权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经过统治阶级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化过程,儒家思想最终确立其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地位。

北京夫子庙 冬天

一、儒学神学化:从“天人感应”到“谶纬神学”

汉代儒学中的神学思想来源于古代的宗教迷信、阴阳五行思想以及秦汉之际的方术思想,汉代儒学神学化产生于汉武帝时期,经过谶纬神学的发展,最终在东汉章帝时期完成。

为适应汉武帝集权的政治需求,董仲舒改造了孔、孟、荀所传承的原始儒学,一面发展“天人感应”思想,建立君权神授论;一面吸收“阴阳五行”思想,神化封建等级秩序。再加上西汉末期方士与儒生两种身份相结合、方术与儒学两种思想相融合的社会潮流,董仲舒的神化儒学被发展为谶纬神学,并得以广泛应用,例如王莽利用天命神学为自己篡汉创造思想依据。

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学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皇帝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神学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

汉章帝时,召开白虎观会议,形成神学法典《白虎通义》,一方面对董仲舒的神化儒学广泛继承,一方面大量吸收谶纬思想,神化王权、神化等级秩序、神化道德,儒学神学化最终完成。

曲阜 孔庙 孔府

二、白虎观会议:谶纬学说和经学的结合

东汉立国至汉章帝建初年间的这一时期,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神学三者为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斗争日益激烈,因此而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对东汉政权的统治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了宣传东汉政权的合法性、正义性,将经学与谶纬神学结合成为统治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东汉章帝选择在洛阳白虎观召开政治、学术会议。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冬十一月壬戌,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其后各家儒生加以讨论,形成共识后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后章帝再亲自决定对此答案是否满意。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会后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

三、《白虎通义》成为儒学神学化经典

白虎观会议把谶纬学说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进一步神学化,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白虎通义》的结论是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由汉章帝亲自裁定,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白虎通义》全书共分四卷,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及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几乎包括了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中思想制度的全部内容,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从《白虎通义》所引的经传来看,它是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在一起。

孔子庙 苏州中国

四、儒家社会秩序观“三纲六纪”思想的建立

(一)“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和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

《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和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三纲”构成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中心环节,“六纪”是对“三纲”所规定的社会秩序进行进一步地完善补充。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主,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在内的九种关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控制的范围。

(二)政治上树立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在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中,君臣之间依靠一种理性的政治准则来相互制衡,君主礼贤下士,臣子绝对服从君主,二者间具有相互作用。而以“三纲六纪”为准则的社会秩序,确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对王朝政权的政治统治起到了保护作用。“六纪”从属于“三纲”,而“三纲”之中“父子、夫妇”又从属于“君臣”,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一方面,加强了政府组织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政府设置上突出了“有德者有其位”这一原则,强调在上位者对于普通民众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设置的政府职能非常简单,基本可以用“保其社稷,和其民人”来概括。这种政府职能与“三纲六纪”中以个人自治作为社会秩序之基础相适应,都充分体现了对个体生命之尊重。

另一方面,强调了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在标示社会等级的“名号器物”、“礼乐制度”等方面,赋予道德意蕴。这就使得在冷酷的等级统治下,伴随着情感的道德性出现,弥补了阶级统治的不足,在国家与个体间找到契合点。

(三)形成了以家国为中心的传统伦理秩序

以家国为中心的传统伦理秩序,它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有明确的等级尊卑差别,同时要“孝”以对家,“忠”以治国。因此,在这样的伦理秩序中,要求人能够在精神道德上奉行忠孝两全。而“名号器物”作为一种道德影响力的载体,能够对社会伦理秩序形成一种舆论导向作用,从而达到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时至今日,《白虎通义》政治思想所提倡的个人进行道德约束、人际交往中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上简化政府职能等政治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