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一千兩百多年前的詩句

今天讀來依然讓人蕩氣迴腸

讓我們感受到震動古今的氣勢和力量

人民日報精選出的中國歷史上高水平的40首詩詞

寫盡世情,寫盡古今

而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則榮登榜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分別排名第五和第十九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詩詞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這一時期,蘇軾因爲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爲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爲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

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

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一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抒發感情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爲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詞作上片問天反映執著人生,下片問月表現善處人生。

落筆瀟灑,舒捲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詩歌背景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蘇軾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

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爲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

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抒發情感

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爲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爲“古今絕唱”。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詩歌背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爲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

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

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表達情感

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

上闕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闕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着不捨的深情,寫虛。

上闕記實,下闕記夢,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

詞中採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淒涼哀婉,爲膾炙人口的名作。

欣賞完蘇東坡的這3首詞

爲大家奉上其餘37首詩

與大家再賞中國詩詞巔峯之美

重溫那些歷久彌新的經典詩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