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詞化結構降低了人際功能的發揮,能夠儘量擺脫動作執行者、環境成分對過程的影響,增強了行文的客觀性,公正性,使讀者意識到語篇並非是從作者的主觀角度去組織的。名詞化結構降低了人際功能的發揮,能夠儘量擺脫動作執行者、環境成分對過程的影響,增強了行文的客觀性,公正性,使讀者意識到語篇並非是從作者的主觀角度去組織的。

   新聞,是指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經常使用的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報道的主要職能是將有報道價值的事件在有限的時間、版面內及時有效地報道出來。因此,新聞作爲信息傳播媒介,有其獨特的詞彙和句法特點。文章試圖以新聞語篇作爲研究對象,從語法隱喻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

   一、引言

   語法隱喻作爲語言表達的一種特殊形式, 韓禮德提出它存在於一切成人語言之中。並且經過20多年的發展,語法隱喻理論也有不少新的發展,從單純的列舉語法隱喻現象,發展到探討語法隱喻的形成機制、哲學基礎,以及語法隱喻和詞彙隱喻喻的關係。日臻完善的語法隱喻理論對隱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運用語法隱喻來分析語篇,指導科技、廣告及其新聞等。

   二、新聞語篇的特點

   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侯維瑞認爲,新聞報道的職能是傳播信息,即迅速及時地報道時事新聞,以最快的速度正確地報道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真實性、客觀性和及時性是新聞報道的要則。反映在文體風格方面,新聞英語必須正確、簡潔、明瞭,在有限的撰稿時間和刊登篇幅內取得言簡意賅的效果。新聞英語因其自身的特點和傳播功能,詞彙、時態、語態及修辭等的運用都有其自成一家的特點。

   新聞語篇的廣泛存在和人們對它的依賴性會產生和重構社會現實中的某些特殊結構,因爲大衆傳媒總是傳播一些與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念相一致的看法和觀點,起到維護社會體系或制度的作用(Bonvillain,1993)。新聞語篇表明它所報道的消息都是客觀事實,是世界的現實真相,而不是新聞工作者個人的判斷和宣傳。新聞語篇是一種隱性意識形態的語類,對它進行研究可以幫助大衆科學的對待傳播媒介提供的新聞和其他各類信息。

   三、新聞語篇中的語法隱喻

   通過分析語法隱喻在構建新聞語類語篇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可以瞭解到藉助語法隱喻既可以增大信息密度,以節省有限的版面空間;又可以掩蓋自己的主觀意圖和態度,塑造客觀公正的形象;可以調整與讀者之間的人際關係,從而更好地傳達個人觀點;還可以很好地銜接和展開語篇,使文章變得精煉,達到新聞語篇文字的嚴謹。

   (一)信息壓縮功能

   基於新聞語篇的特點,因此新聞語篇的語言必須簡練精確。語言使用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經濟原則。該原則適用於任何語類,尤其是實用性語類。事實上,語類的劃分有一個“精密度”問題,可粗可細。

   一般來說,新聞報道的句子結構相對簡單,但是詞彙密度很高,小句的內容都被濃縮到名詞結構中。正是語法隱喻,主要是名詞化形式,造成了書面語篇的複雜。下面的例子可以解釋名詞化在新聞語篇中具有的信息壓縮功能。

   例1:A promotion introducing Shanghai’s upcoming events of the fall was held by the delegat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led by the Deputy Secretary Xue Chao in?Hong Kong, Mao Leilei reports.(China daily,Thu, Aug 25, 2011)

   在例1中,我們很容易辨認出以名詞化出現的語法隱喻,例如:“promotion”、“upcoming”、“delegation”,以名詞代替小句不但使文章變的簡練,還大大縮小了版面,起到信息壓縮功能。

   例2:國家海洋局已明確提出了溢油處置“兩個徹底”(徹底排查溢油風險點,徹底封堵溢油源)、“兩個切實”(切實依法維護漁業漁民的合法權益,切實依法維護國家海洋生態環境利益)的工作目標,監測監督、案件審理、生態損害索賠也在有序進行。

   在例2中,作者使用“監測監督”“案件審理”“生態損害索賠”代替了句子,以便達到信息壓縮功能。

   (二)語言客觀性功能

   新聞的宗旨是儘可能如實地把信息傳遞給大衆。語言也要求必須客觀、可信。名詞化結構降低了人際功能的發揮,能夠儘量擺脫動作執行者、環境成分對過程的影響,增強了行文的客觀性,公正性,使讀者意識到語篇並非是從作者的主觀角度去組織的。

   在新聞中,個人主觀性很強的表達不受歡迎,除了被動化的運用以外,名詞化也是用來創造客觀性效果的重要手段。大量使用名詞性成分替代動詞結構或句子能使動作或過程物化,並且通過刪除限定成分,模糊時間概念和掩蓋參加者等創造一種非人格化的效果。新聞語篇正是試圖用客觀性原則來掩蓋語篇中暗藏的各種意識形態。

   名詞化結構降低了人際功能的發揮,能夠儘量擺脫動作執行者、環境成分對過程的影響,增強了行文的客觀性,公正性,使讀者意識到語篇並非是從作者的主觀角度去組織的。

   四、結語

   語法隱喻,包括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兩大類,名詞化是語法隱喻的最有力的手段。語法隱喻是語篇分析的重要理論,對於分析新聞語篇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對於新聞語篇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6(4).

   [2]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梁彬彬(1986.2-),內蒙古赤峯人,碩士研究生,西安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學與文化研究;孫建中(1955.7-),男,西安市人,副教授 ,西安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翻譯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