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是中國馬術文化中最爲神奇獨特的,關於舞馬的記載最初於三國時曹魏。至唐代舞馬達到空前興盛。《明皇雜錄》:玄宗教舞馬四百蹄,分爲左右部,有名稱曰某家驕,其曲曰《傾杯樂》。數十馬皆衣以錦繡,絡以金鐸。每樂作,奮手鼓尾,縱橫應節。用在每年八月初五的千秋節唐皇李隆基的生日上跳舞祝壽。共500匹,每匹都起“驕”或“寵”的名字。舞馬在三層高的板牀上起舞,武士在下面舉起板牀,馭手乘馬而上可在上面旋轉如飛,黃衣少年在旁奏樂則總指揮是李隆基。唐玄宗不僅是政治家,在演奏、編導、譜曲上也造詣頗深。而這些舞馬均是西域進貢的良馬,李隆基甚爲喜愛,親督培訓舞馬。

每逢此日在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下,舞馬常有數百匹之多,樂曲奏響衆舞馬身錦緞、頸金鈴、鬃系珠踏拍舞動;騰躍或飛旋、銜杯或下跪以敬酒祝壽。即鬃尾揚、纓飄眼,隨《傾杯樂》近尾聲舞正興時做;屈膝銜杯、獻壽無疆的動作。文臣皆舉杯賦詩;“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髬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婉轉盤跚殊未已,懸空步驟紅塵起。曲終似要君王寵,回望紅樓不敢嘶”。舞馬羣舞外,另有單匹獨演。史記唐宮舞馬25載,共爲李隆基祝壽25回。《唐書·音樂志》、《太平御覽》等史中均有舞馬的記載。

但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間,安史之亂中玄宗倉皇西逃。安祿山叛軍佔領長安致這些皇家舞馬流散到軍民間。安祿山因往日在宮中曾觀看過舞馬,遂派人搜得幾匹養於范陽。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殺。舞馬輾轉落到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軍中。

田承嗣不瞭解舞馬,只將它們與衆多軍馬混養。一日,田承嗣宮中設宴樂曲奏響,舞馬們聞樂而舞。養馬的軍士不知緣故,認爲這些馬中邪,便揮起掃帚追打;而舞馬卻還以爲人感舞得不合拍節,愈發舞得起勁。管馬軍吏急忙將此怪異之事報告給田承嗣。田只管下令狠加鞭打。孰料鞭打愈狠,馬則舞得愈奮力整齊,最後竟都被活活打死。

蔣 東

大專(曾在新西蘭、歐洲學習馬業管理)

1996年開始從事馬術運動工作。在新西蘭馬業工作期間接受馬房管理,馬場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學習。參與多傢俱樂部設計建設工作。與馬業人士保持有良好關係。喜愛馬的繪畫,對歐亞馬文化有較多的研究。擅長馬文化、馬術運動專業技術授課與馬術機構設施設計,愛好馬題材繪畫。

相關閱讀:

撰文:蔣東

編輯:Jane

品牌系列

《賽馬學堂》 | 《彼德講馬》

精彩視頻

文化

....

歡迎關注第一賽馬網官方微信

長按以下二維碼獲取更多賽馬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