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睿宗李旦重新復位,但李旦和多年前的中宗李顯一樣,他自己本身並不是政變的領導者,依靠的主要是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

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後賜死太平公主唐。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過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


李隆基從小就聰慧明達,多才多藝。

《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在他7歲那年,有一次李隆基帶着衣甲鮮明的侍衛入朝,要去覲見祖母武則天,剛好在宮門口碰見正在當值的金吾將軍武懿宗。


武懿宗是武則天族侄,一貫恃寵驕橫,看見李隆基小小年紀卻派頭十足,就想殺一殺他的威風,於是上前大聲呵斥,並準備驅散他的儀仗隊。沒想到李隆基卻毫無懼色地走到他面前,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罵:“吾家朝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


在李隆基的青少年時代,整個帝國高層的政治形勢風雲變化,朝堂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激烈的權力鬥爭,他的父親李旦身爲皇嗣,更是長期處於各種政治鬥爭中。


神龍政變後,中宗李顯復位,然而帝國並沒有像人們期盼的那樣煥然一新。韋皇后,武三思等人很快竊取了帝國的權柄,一時間權傾朝野。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又發動了一次政變,雖然誅殺了武三思及其黨羽,但很快功敗垂成,自己反被臨陣倒戈的部下所殺。


李隆基成長道路上所親身經歷的這一切,無不讓他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同時也讓他充分領略了政治鬥爭的複雜和殘酷,尤其是軍事政變這種極端的政治鬥爭形勢,更是引起了李隆基的極大關注和思考。


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也不是等閒之輩。

《舊唐書》稱:“太平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爲類己,每預謀議。”


意思就是太平公主不管從哪方面都很像她的母親武則天,武則天也很喜歡她,所以常常讓她參與各種朝政。參政的機會多了,太平公主的政治頭腦和經驗就不是一般公主可比的了。


中宗復位時,因爲太平公主參與政變有功,所以被中宗李顯加封爲“鎮國太平公主”。此後,中宗又專門派出禁軍進駐太平公主的府邸負責警衛,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其警衛規格與皇宮幾乎無異。


除了政治上的強勢之外,太平公主的經濟實力也是非常人可比,她首次獲封就遠遠超出了制度規定的範圍,達到了一千二百戶,後來又增加到三千戶,神龍政變後,李顯又將她的食邑加到了五千戶,加上她兒女的封邑,太平公主一家的封邑竟然高達八千戶以上。


太平公主可謂是集財力、地位、智慧於一身,這樣的女人在政壇上自然是呼風喚雨,其門下也聚集了大量的追隨者。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合作了一把,成功的誅殺了韋氏政黨。睿宗李旦重新復位,但李旦和多年前的中宗李顯一樣,他自己本身並不是政變的領導者,依靠的主要是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李旦本身對太平公主的能力就十分欣賞,而今自己的復位又得益於她的極力促成,所以對她尤爲倚重,經常召她入宮商議朝政大事。


自此,太平公主權勢日隆。“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


太平公主的野心也隨着權勢日益膨脹,自從她的母親武則天拉開了女主天下的歷史大幕,陰盛陽衰的李唐就彷彿永遠都擺脫不了“牝雞司晨”的尷尬。神龍政變剛剛結束了武則天的時代,接踵而來就是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這一批野心勃勃的女人,如今韋氏集團剛剛覆滅,更具權謀更有實力的太平公主又一手把控着朝政。


李隆基當上太子後,她與姑姑太平公主昔日的“同盟”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了,相反,彼此對於對方的存在都感到莫大的壓力。


起初太平公主對李隆基做太子是不反對的,她認爲李隆基不過是個年少氣盛的毛頭小子,以自己的能力和權勢完全可以駕馭他。沒想到這個年輕的侄子坐上太子位後,表現出來的英明果敢讓自己大喫一驚,太平公主開始後悔了,她預料到假以時日,李隆基必定會成爲自己攫取權力的絆腳石,於是她開始四處散佈輿論,以李隆基不是長子爲由,不該被立爲太子。說白了,太平公主就是想立一個軟弱的太子以便她掌控。


眼看着兒子和妹妹的爭鬥愈演愈烈,闇弱的睿宗李旦無可奈何,於公元712年提前禪位給太子李隆基,這一年李隆基剛滿28歲,登基稱帝,是爲唐玄宗。


形勢對初登皇位的李隆基很不利,但玄宗終究贏得了這場“博弈”的勝利。

玄宗剛登基之初,他所面臨的形式對自己相當不利,因爲當時的宰相班子中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曦、檢校中書令崔湜都是姑姑太平公主的心腹,爲了削弱姑姑的勢力,時任右僕射的劉幽球獻策,決定與右羽林將軍張暐聯手,準備暗殺岑曦和崔湜。不想事情敗露,劉幽球和張暐均被流放。頭一次交手,李隆基不僅沒傷太平公主一根毫毛,自己還折損了兩名心腹,這令他萬分沮喪。


劉幽球被流放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各自提拔了一名心腹進宰相班子,至此宰相中7人有4人是太平公主的心腹。宰相陸象先屬於“騎牆派,”真正支持李隆基的,只有郭元振和魏知古2人,玄宗李隆基明顯處於下風。


到了公元713年,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相繼投到太平公主門下,自唐伊始,誰都知道掌握了禁軍就能控制皇宮的一切,太平公主已經圖窮匕見!


七月初一,李隆基的親信魏古知探知,太平公主準備七月初四發動政變,李隆基隨即作出了部署,於七月初三搶先下手,先是以武力誅殺了太平公主宮中的禁衛同黨,而後賜死了太平公主及其主要黨羽。


在玄宗李隆基的鐵腕鎮壓之下,一個昔日強大的政治集團幾乎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緊隨着流血宮變之後,玄宗李隆基對全國政壇進行了大洗牌,文武百官升遷的升遷,貶降的貶降,在鐵血的洗禮之後,帝國的權柄完全控制在皇帝李隆基的手中。一個“牝雞司晨”的時代終於結束,大唐王朝重新擁有了一個朗朗乾坤,年近而立之年的李隆基站在滄桑的玄武門前,依稀看見了“開元盛世”的曙光。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瞭解更多歷史小故事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