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養豬場,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髒”和“臭”。不過,當記者近日走進位於儀徵陳集鎮沙集村的揚州蘇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完全顛覆了此前對養豬場的印象。這家養豬場是揚州目前最大的生豬養殖場,未來,揚州將按照“蘇勝”模式建設更多規模養豬場。

豬舍中的“星級酒店”

自動溫控,仔豬有“集中供暖”

走進這家養豬場,記者看到,豬場內沒有豬糞,也沒有刺鼻氣味,內部環境潔淨,一排排豬舍整齊劃一,並且劃分爲公豬舍、懷孕舍、生產舍、保育舍、育成舍等。“養豬是門技術活,每種豬舍各司其職,有利於豬的生長。”養豬場負責人杜德成說。

在懷孕舍內,一排排鋼結構的隔離欄用來飼養懷孕母豬,隔離欄的大小僅容下一頭母豬站立,並留下母豬向前走兩步喝水的空間。老杜介紹,對母豬之所以如此“剋扣”,主要是防止母豬在裏面運動,減少飼料消耗,同時也避免運動造成的流產。保育舍相當於仔豬的“幼兒園”,地面鋪設了電加熱設施,保證冬季地面溫度在37℃左右,給仔豬更多呵護。

這裏的每棟豬舍均安裝了全覆蓋式的噴霧消毒系統,可自助完成整個養豬場的消毒;養豬場內還安裝了自動降溫設施,夏季可自動控制室內溫度。與普通養豬場的髒亂、充滿異味相比,這裏的豬舍可以算是“星級酒店”了。

養豬用到了“新學問”

種養結合,豬糞直接排入沼氣池

糞便清理往往是養豬場最爲頭疼的問題,這座養豬場看不到豬糞,也幾乎沒有異味。原來,豬糞都自動掉進隔層,通過地下管網排入了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來發電,殘液殘渣則成爲很好的有機肥料,爲養豬場的林木和瓜果蔬菜提供養分。

杜德成告訴記者,整個豬場運用畜牧學、能源轉化學等多學科新技術,建立“種養結合”的新型養殖模式。這一模式讓種植、養殖形成真正的循環鏈、生物鏈,資源得到了最大利用,環境得到了最大保護。在養豬場的地下,埋設了密密麻麻的管道,有豬糞輸送管,還有雨水收集管,還有許多大型雨水收集池,收集來的雨水被用來沖洗豬舍,澆灌樹木。

2012年,杜德成來到儀徵,成立了揚州蘇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事種植和生豬養殖。經過6年建設,養殖區已初步建成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年出欄生豬5萬頭的養殖圈舍,並實行雨污分流,修建了300立方米的集中發酵氣池、12500立方米的沼氣池和SBR沼液改良處理池以及4000立方米的水處理工程,將養豬場全部廢棄物和地表水收進沼氣池發酵,在殺蟲滅菌、有機質分解後,進入SBR系統過濾淨化兼蓄積。

目前全市規模最大

未來揚州將建更多規模養豬場

杜德成介紹,下一步,養豬場將加大和正大集團合作,建成設施現代、管理一流、安全高效、環境優美的中型肉品生產基地。同時將養殖區建築物進行美感設計和處理,提高園區的詩畫韻味,計劃到2020年全部實施養殖和種植全循環。同時,以生態文明、鄉村文化爲主線,建成集生態召喚、綠色吸引、物種觀賞於一體的農業旅遊觀光基地。

市農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蘇勝”爲揚州目前最大的生豬養殖場,將按照“蘇勝”模式來建設規模養豬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