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略哲學-戰國革命

戰國革命

縱觀人類軍事戰略層面的博弈——戰國革命

戰國革命

毫無疑問,人類軍事層面的戰略博弈,其動力來源於動物本能中對於領地的關注。領地意味着生存空間,它是種族繁衍的基本條件。然而,當人類進入社會化發展階段,這種動物本能必然以一種更高的形式表現出來,戰略博弈被賦予了國家、文化、種族、價值觀和組織機制的烙印,其表現形態也變得愈加複雜。

一、戰略博弈的基本形態

縱觀人類軍事戰略層面的博弈,大致表現爲以下一些形式:

1.“戰國革命”:多個強國之間的霸主之爭,最終導向了組織重構合併的大型軍事博弈。

2.“征服與吞併”:通過侵略和滲透,一個國家或集團不斷征服其他弱小國家,從而形成一種更大的國家和集團。

3.“地緣政治爭奪”:從全球戰略出發,對於重要戰略價值的地緣進行爭奪的國際軍事博弈。

4.“意識形態之爭”:以不同宗教和價值觀爲代表的國家和集團間的軍事博弈,這種博弈最終以價值觀的弱化而終止。

5.“文明的衝突”:以區域大文明形態爲背景的長期政治軍事層面的博弈,其核心是行爲模式和思維模式之間的差異性所導致的衝突。

6.“資源博弈”:不同於地緣爭奪的,以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核心資源爲爭奪目標的軍事戰略博弈。

二、戰略博弈的基本條件

對於地緣、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無論是以國家還是集團間的博弈爲表現形式,其驅動力來源於對於所爭奪對象的戰略價值判斷。隨着人類戰略領悟力的提高,像遠古時代的美女之爭、玉璧之爭所引發的衝動型戰爭已經不多見了。軍事戰略博弈無論如何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任何一個國家和集團,都不會爲沒有戰略價值的東西大動干戈。一些並不重要的區域目標,作爲大國間戰略威懾和戰略話語博弈的籌碼,會成爲一個長期的戰略議題,但爲之展開大規模的軍事戰略博弈,必將導致兩敗俱傷,所以誰也不願意輕舉妄動。當然,也存在着不冷靜的戰略決策者,因爲受到另一方挑釁和第三方的挑唆而悍然動武,最終成爲其他團隊戰略話語的把柄,併爲此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

三、戰國革命的偶然性和深遠影響

人類歷史上戰國革命唯一成功的案例發生在中國。一個發端於中國西部的小國,經歷了三百年的臥薪嚐膽,逐步成爲可以與齊、楚等大國相抗衡的大國,大國間戰國博弈不可避免,面對其他多個國家採用的同盟戰略,秦國以其集中統一的國家意志,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逐步吞併了其他國家,終於在嬴政時期贏得了中原的統一,從而完成了戰國革命的第一步——軍事上的統一。秦始皇實現統一之後,迅速開展了戰國革命的第二步——制度和文化的重構。在基礎資源整體規劃的基礎上,逐步完成了行政制度、經濟制度、人文制度的建立,並從文化上進行統一整合,從而形成了輻射中華近1500年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形態。

戰國革命毫無疑問是一場偉大的政治變革,他所形成的政治和文化遺產,使得中國在近15個世紀始終處於世界科技、文化、經濟和制度的前列。然而,戰國革命又是一場難以複製的政治運動,人類歷史上有多少偉大的君王試圖實現戰國革命的夢想,絕大多數都在軍事上功敗垂成,而極少數在軍事上獲得成功的帝國,又因爲沒有緊接着完成戰國革命的第二部——制度與文化的整合,從而使戰國革命的成果迅速消解,沒能像大秦帝國所構建的中華文明那樣,形成輻射廣闊延綿上千年的政治影響力。古代的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做到,中世紀的奧匈帝國沒有做到,近代的拿破崙也沒有做到,從17世紀的伊凡雷帝開始,俄羅斯帝國通過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的雄才大略,實現了俄羅斯帝國的擴張,但俄羅斯的這種擴張,並不是與強國對抗的戰國革命的結果,而是通過對蠻荒和弱小國家的滲透與吞併實現的。二十世紀希特勒以其個人的瘋狂整合民族力量,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戰國革命,東亞小國日本經過幾百年的臥薪嚐膽,在二十世紀初掀起了一場旨在實現亞洲重構的戰國革命,但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日本,由於基本條件的缺失和同盟戰略的失誤,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紀的美國聯合以大英帝國爲代表的西方,發動了一場全新的價值觀層面的戰國革命,幾乎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霸權地位。

以歷史爲參照我們發現,二十一世紀一場新的戰國革命的危機正在悄悄萌發,一個經歷幾百年擴張與吞併已經做大,雖然遭受短時間創傷但依然雄強的俄羅斯,一個傳承了戰國革命成果具有偉大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中國,一個經歷偉大工業革命並經過百年宏大戰略規劃與運作形成巨大戰略優勢的美國,還有具有文藝復興傳統和工業革命基礎的,經過重新政治整合的歐洲,國家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碰撞不可避免。

下一場戰國革命何時發生,如何應對下一場戰國革命的到來,新的戰國革命將以一種什麼樣新的形態出現,這是擺在所有大國和集團面前的無可迴避的重大戰略命題。

~請關注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長按掃碼即可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