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孟母,首先跳入眼前的是“孟母三遷”,爲了子女,“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兒要說的是孟母批判孟軻休妻和趙母不讓趙括爲將,看“知兒莫如母”,感悟母愛的溫暖和細膩。重溫經典老故事,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收穫。

“孟母三遷”過後,孟軻成年娶妻,他對妻子的要求也很嚴格。有一次,孟軻的妻子獨自在臥室裏坐着,爲了舒適些,便將兩腿伸直、岔開。這種將腿伸直、岔開的從姿,古時候稱爲“踞”又稱“箕踞”。在古代禮儀中是不允許有這種姿勢的,因爲它本身帶有放任隨便不拘禮儀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徵,在公衆的場合,是最輕慢不過的。孟軻從外面回來,看見妻子坐着的姿勢,頓時大怒,氣沖沖地來到母親面前,說道:“媳婦無禮,我要把她休掉。”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孟母喫驚地問。孟軻理直氣壯地說:“她岔腿坐着,這事還小嗎?”孟母繼續問:“你怎麼知道的?”因爲孟母知道媳婦一向孝順守禮,今天的事必有緣故。孟軻怒猶未消,說:“我親眼見到的,還會冤枉她不成?”

孟母聽到這裏,才放下心來,平靜地說:“我明白了,這是你失禮,媳婦並沒有做違禮的事。《禮記》上不是說過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進門之前,先問誰在家裏;進入客廳之前,要高聲說話;要進內室,一定要低下頭。這是爲了讓人事先有所警覺,免得倉促之間來不及準備。現在你卻直接闖入人家的私房,進門也沒支吾一聲,讓人家岔着腿對着你,這不是你無禮嗎?媳婦有什麼過錯?”
孟軻聽了母親這麼一說,臉被羞得通紅。不是嗎!讀了那麼多的聖賢書,對事理的認識竟如此的膚淺。原來是自己的過失所造成的,孟軻從這以後再也不敢說休掉媳婦的話了。

再說另一位母親,趙括的母親趙母。當趙母得知兒子趙括爲大將的消息,日夜坐臥不安。她知道兒子沒有大將的才能,這樣的重任他擔不起呀!特別讓趙母不放心的是,眼下趙國的車隊正在長平與秦軍對峙,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撤換了原先的大將廉頗。如果沒有實戰經驗的兒子走馬上任,這不僅害了國家,也害了兒子。她決定寫封信給趙王,陳述利害得失。
趙母在信上寫道:“我的兒子趙括沒有能力擔任大將。大王不要以爲他是大將趙奢的兒子,他一定也有大將的才能。其實他們父子之間差距大着呢。他父親在世時做大將,每次得到大王的賞賜,從不留給自己和家裏的人,全部分賞給作戰勇敢的將士們。受命之日,整個身心都在帶兵打仗上,從不過問家裏的事。可是,我的兒子全然不像他的父親,大王獎賞給他的金銀財物,都藏在家裏,還時時準備着購置房屋田產。他的志向這樣短淺,心胸這樣狹窄,怎麼能當好大將呢?我是從趙國的安危出發,請求大王不要委任我的兒子爲大將。”

趙王接到趙母的信,搖搖頭說:“天下哪有做母親的不爲自己兒子升官而高興的呢?趙括的母親不贊成兒子做大將,真是個怪人,我不能聽她的話。”
趙母知道趙王不聽自己的勸告,一定要任用趙括爲將生氣地又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道:“我瞭解自己的兒子,可是你大王不聽我的話,日後趙括打了敗仗,這不是我的責任了,請不要連累我!”趙王只得同意了。
果然不出趙母所料,趙括擔任大將後,把廉頗原來制訂的軍紀都廢除了,加上指揮失誤,結果兵敗身死,留下了“紙上談兵”典故。趙王因爲趙括母親有言在先,因而沒有株連她。(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