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行至第十個年頭,已從一個電商促銷活動演變爲一場覆蓋數億人次的消費狂歡。從某種意義上說,“雙11”的十年,是線上線下博弈的十年,是電商企業垂直髮展的十年,更是消費需求和支付方式變化的十年。經過多年的網購洗禮,大衆的消費熱情逐漸降溫。(11月8日《青島日報》)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對於無數網友來講,“雙11”最初只是“光棍節”自我解嘲的樂趣,被電商平臺拿來做爲回饋網友的由頭。卻不料一路走來,演化成長爲全球最大的網購狂歡節,每年都吸引了億萬“剁手黨”光顧,開啓瘋狂的“買買買”模式,銷售額亦逐年快速增長。

而在“雙11”進入十週年之際,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電商促銷帶給消費者的刺激性已然消失,層出不窮的促銷“套路”令人生厭,瘋狂搶購的勁頭不再,迴歸理性消費則成爲必然趨勢。

這些年來,隨着電商競爭的加劇,各家電商都使出了渾身招數,以各種名義搞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下單。目前,隔一段時間就有類似的促銷活動,由“雙11”延伸出“618”“雙12”“週年慶”“開學季”等諸多促銷日,促銷方案不斷翻新,消費關注度被攤薄,對“雙11”的關注度比以往有所減少。而且,表面上看促銷日的活動都不同,但核心模式並未改變,依然是以大折扣做促銷噱頭,久而久之亦產生了審美疲勞。

名義上的大折扣、大優惠,往往只是花樣百出的“套路”,各種層層疊疊的折扣促銷方案,已然成爲折磨人的“燒腦遊戲”,甚至有人戲稱是在玩“奧數”測試,沒多少人能夠搞明白,令人望而生畏。更何況,“雙11”充滿虛假促銷、假冒僞劣、刷單、產品雙標等醜聞,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批責,衝動性購買亦誘發了節後大批退貨,均令“雙11”的魅力大爲減分。

十年來,“雙11”基數已經做大,增長速度也就放緩了,天花板並不遙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網上零售額的增速從2014年的49.9%連續三年下滑至26.1%,顯然已經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這對電商平臺和商家而言,亦是需要面對的現實。

在互聯網人口趨於飽和,市場紅利逐漸消失,電商進入存量競爭,消費者口味發生變化,對商品和服務質量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均促使商家不得不轉型升級。

顯而易見,在“雙11”十週年之際,低價促銷效應正在消減,華而不實的促銷“套路”逐漸失去市場,消費者不再瘋狂搶購,開始更加理性看待電商促銷活動,以更爲實用的眼光去選購商品。

“雙11”迴歸消費理性是好事,也是消費升級的必然趨勢,勢必將引起連鎖反應,促使平臺和商家圍繞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優質的商品和服務,以適應新時代的消費模式。

(原標題:“雙11”十年應迴歸理性消費,文章略有改動。)

輕鬆一掃,即可訂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