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劉備得劉巴相助之後,不但沒有好好珍惜,還動了殺心,於是對諸葛亮說:“子初(劉巴的字)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其實這一點是後人對他的誤解,真實的諸葛亮不但是文弱,反而武藝高強,雖然他未曾與他人交手,史書上也沒有太過明確的記載,但是如果仔細品讀歷史,我們還是能夠找到一起蛛絲馬跡的。

  雖然諸葛亮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傳神,無力巧借東風,也不能撒豆成兵,但是我們依舊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全才。他智計超羣,隨劉備寄居荊州時,助被蔡氏打壓的劉琦脫身;他巧言善辯,出使東吳能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他用兵如神,輔佐劉備後,使劉備幾乎未曾大敗;他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也許說到此處,很多人會反駁說,諸葛亮並非全才,作爲一個文弱書生,讓他運籌帷幄還好,但是如果讓他上陣殺敵呢?其實這一點是後人對他的誤解,真實的諸葛亮不但是文弱,反而武藝高強,雖然他未曾與他人交手,史書上也沒有太過明確的記載,但是如果仔細品讀歷史,我們還是能夠找到一起蛛絲馬跡的。
  一、他身體素質非常好
  受《三國演義》影響,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諸葛亮每次出場,都會坐在四輪小車上,搖着羽扇,笑看對方檣櫓灰飛煙滅。其實不然,戰場上的情勢瞬息萬變,他在前線指揮戰鬥的時候,想坐着小車悠哉悠哉的慢慢行動,根本是不現實的,死於戰場上的龐統和向寵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諸葛亮最起碼是能騎馬的。《三國志·先主傳》中:“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這一記載,也可以證明此事。再加上諸葛亮常年奔波,卻未曾有過大病的記載,所以他的身體素質應該非常好,否則可能早就步郭嘉的後塵了。
  二、君子習六藝
  東漢末年依舊以儒學爲重,而作爲儒生,需要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六項全學好了,纔算得上真正的大才,擊劍等項目也是他們的必修課。就連當時著名的老實人魯肅都是神射手,被這些人推崇的諸葛亮怎麼可能會弱呢?除了魯肅可以作爲參考之外,徐庶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參照物,雖然諸葛亮與徐庶是舊友,但他自信徐庶是遠不如自己的。
  《魏略》中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要知道,他自己可是“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的。我們結合他小心謹慎的性格,不難分析出,如果他不是事事強於徐庶等人,絕對不出將此言宣之於口。那麼徐庶的武藝怎麼樣呢?據史料記載,他從年幼之時就拜師學藝,苦練武藝,之後開始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哪果沒有一身好武藝傍身,他能夠做到這些嗎?如果諸葛亮的武藝勝過他,那又是什麼樣的境界呢?
  三、言談中對自己的武藝自信
  曾經有一個名爲劉巴的人,躲了劉備十三年,終於在劉備拿下益州之時,選擇了歸降。但是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劉備得劉巴相助之後,不但沒有好好珍惜,還動了殺心,於是對諸葛亮說:“子初(劉巴的字)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意思是說,劉巴這個人智計超羣,如果沒有人能夠代替他,那就繼續任用,如果有人可以代替他,那就不要再用他了。諸葛亮回答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用自謙之言,保住了劉巴,被傳爲佳話。
  但是很少人有注意到,這話還有下一句,諸葛亮在自謙完了之後,補充道:“若提枹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意思是說,如果讓我敲響戰鼓,激勵百姓和士兵作戰,我還是可以勝任的。也就說,他堅信自己就算不從文,也可以征戰沙場建功立業,可見他對自己的武藝非常自信。
  四、抽刀刺山,展現武藝
  前面幾點原因,大都是由推測得來的,那麼諸葛亮有沒有真正的展現過自己的武藝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在南征的時候,路過青石祠,拔出配刀插入了石頭中。據《古今刀劍錄》記載:“諸葛亮,定黔中,從青石祠過,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測。”通過“投刀不拔”和“行人莫測”兩個詞,我們不難得知,他的的確確將配刀刺入了石頭中,而且沒有任何取巧。此事的難度有多大,大家可以自行想象,畢竟西漢名將李廣,在誤將石頭認爲是老虎的情況下,藉助弓箭的衝擊力,也纔將箭頭射入了石頭中。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不但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還擁有高深莫測的武藝。雖然他不一定能夠比得上呂布典韋等人,甚至不如關張趙雲之輩,但是躋身一流武將之列,對他而言應該是沒有難度的。
  值得一提的在三國曆史上,那些名聞遐邇的謀士們多是文武全才,智勇足備。比如周瑜、魯肅、徐庶、滿寵、程昱等人,無不是上馬能射箭,下馬能寫書的人物。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三國志》《魏略》《古今刀劍錄》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