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深徐佳瑩米希亞接連被淘汰,這屆《歌手》的劇本也太敢寫了吧… 其實平心而論,這季歌手一開始,大部分人已經能夠預料到華晨宇會拿歌王了。

可是爲什麼在他真的拿了歌王以後,大家會這麼氣憤,嘲得這麼厲害。

豆子覺得是因爲湖南臺這次強捧得太過了,激發了觀衆的逆反心理。這種強捧給觀衆釋放了這麼一個信號:

我們就是喜歡有粉絲買單的流量,如果你不是積極打投控評的粉絲,那不好意思,我不會在乎你們的感受。

誠然,華晨宇是這季歌手裏最有流量的。然而流量不應該是節目組衡量歌手商業價值的唯一指標,也不應該是節目組在分配物料時的唯一因素。

就拿隔壁的我是唱作人舉例,兩季節目都請到了流量擔當,王源和張藝興。

節目在給他們倆c位的同時,也會給熱狗和鄭鈞一樣的c位。

節目組這麼做是告訴觀衆,流量確實可貴,但是行業內的貢獻、地位以及大衆的口碑同樣是我們看重的。也因此,觀衆對這兩位流量在節目裏的重點宣傳並沒有太大的異議。

然而這一季歌手,每個視頻app上每期節目的標題,都會提到華晨宇。

而徐佳瑩蕭敬騰等首發歌手,連一期標題都沒有上過。

區別對待可以有,但是不該這麼明顯。

最後這期總決賽,則更是把“我並不在乎觀衆想法”這個理念執行到了極致。

在第一輪奇襲這個環節就把很多人預測爲亞軍的米希亞和周深淘汰,在選前四的環節把徐佳瑩淘汰。

至此,常規賽拿過第一的選手只剩華晨宇一人。

華晨宇拿歌王是可以的,因爲所有歌手裏比他更有資格拿歌王的可能只有米希亞一人。

但是拿歌王的這個過程是不可的,這種明顯帶着保送意味的劇本走向,羞辱的是每一個熱愛這個節目、追了很多季的觀衆的心。

華晨宇在幫唱環節的選歌是《西門少年》,這首歌本身的態度就是“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就是slay”(沒有說這首歌不好的意思,我覺得李宇春的經歷是支撐得起這首歌的)。

而湖南衛視操縱節目節奏的方式,也時刻透露着相同的態度:誰花錢誰說了算,氪金粉絲的意見比路人重要得多。

這種傲慢是很讓人惱火的,因爲一個市場的容量遠不止粉絲市場的大小。

粉絲購買力逆向支配市場決定做什麼內容,並且強制生硬地把這份內容喂到每一個路人的嘴裏——這大概是華晨宇這次拿歌王讓人不服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