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宣佈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這標誌着我國6G技術研發工作的正式啓動。

6G,到底有多6?6G總體專家組成員、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楊峯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6G研究領域還出於探索階段,技術上無任何傾向性。如果單從速率來看,6G應該會是5G的10到100倍。

6G:性能超越5G百倍

今年3月,全球首屆6G峯會在芬蘭舉辦。主辦方芬蘭奧盧大學峯會邀請了70位來自各國的頂尖通信專家,召開了一次閉門會議,主要內容就是羣策羣力、擬定全球首份6G白皮書,明確6G發展的基本方向。白皮書認爲,與從1G到5G的前幾次移動通信技術換代類似,6G的大多數性能指標相比5G將提升10到100倍。

白皮書給出了幾個衡量6G技術的關鍵指標:峯值傳輸速度達到100Gbps-1Tbps,而5G僅爲10Gpbs;室內定位精度10釐米,室外1米,相比5G提高10倍;通信時延0.1毫秒,是5G的十分之一;超高可靠性,中斷幾率小於百萬分之一;超高密度,連接設備密度達到每立方米過百個。此外,6G將採用太赫茲頻段通信,網絡容量大幅提升。

從覆蓋範圍上看,6G無線網絡不再侷限於地面,而是將實現地面、衛星和機載網絡的無縫連接。從定位精度上看,傳統的GPS和蜂窩多點定位精度有限,難以實現室內物品精準部署,6G則足以實現對物聯網設備的高精度定位。同時,6G將與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融合,智能傳感、智能定位,智能資源分配、智能接口切換等都將成爲現實,智能程度大幅度躍升。

“6G網絡的速度將比5G快100倍,幾乎能達每秒1TB,這意味着下載一部電影可在1秒內完成。無人駕駛、無人機的操控都將非常自如,用戶甚至感覺不到任何時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吳啓暉說。

6G帶來的通信變革不僅體現在網速上,用戶的交互體驗也將得到大幅提升,單位時間內信息傳輸容量將更大,傳輸時延也會變得更短。在中國電子學會通信分會主任委員、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學院院長朱洪波看來,在1G到4G時代,通信技術還都是消費型應用,5G及以後將走向產業型應用,例如工業互聯網、智能交通等。

6G有多遠?

科技部表示,目前全球6G技術研究仍處於探索起步階段,技術路線尚不明確,關鍵指標和應用場景還未有統一的定義。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高度重視、統籌佈局、高效推進、開放創新。

下一步,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總體專家組系統開展6G技術研發方案的制定工作,開展6G技術預研,探索可能的技術方向。通過6G技術研發的系統佈局,凝練和解決移動通信與信息安全領域面臨的一系列基礎理論、設計方法和核心技術問題,力爭在基礎研究、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標準規範等諸多方面獲得突破,爲移動通信產業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

華爲:6G在研發中

5G還未全面鋪開,6G已“躍躍欲試”。近日,記者就熱點話題採訪了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華爲曾表示,5G和6G的開發是並行的,但6G規模化使用還很遠。對此,餘承東回應稱:“6G在研發中,估計還需要10年時間,目前也在做技術研究、標準研究,還沒到商用階段。”

6G速率是5G的10至100倍!2030年實現商用?

“6G在2030年前後基本進入商用階段,是根據發展規律進行的預判,但也不是絕對。隨着技術和應用的發展,很多技術會在代際轉換的中間提前使用,比如CDMA技術是3G的典型特徵,但它的基本技術在2G的 IS-95系統已經使用; 4G技術(3GPP R10 LTE-advanced),其基礎技術MIMO、OFDM等在3GPP R8中已經形成標準化。所以,真正意義上的6G標準形成也許會在十年後,但如果有先進的技術能提升系統性能,提升客戶體驗,也會提前採用。” 楊峯義告訴記者,並非6G進入商用,5G就會退出通信舞臺,我國的移動通信發展規律是多網融合,長期共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