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贾樟柯的电影,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他的电影里有那么多对往日的追怀、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对流散的无奈,是因为他所怀念的那段时间特别美好,还是因为他故事里的人经历了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命激情的消退?就是说,他故事里,到底是事不行了,还是人不行了?看到《江湖儿女》,我想,人的因素,要到五成以上。 这部戏,其实是“江湖女儿”巧巧的成长史、放浪记、离散诗篇,由她的成长史和放浪记牵扯出17年的人间关系,江湖离乱,时间燃烧,然后留下灰烬的过程。赵涛的戏,自然占了较大的篇幅。赵涛也的确好,因为她就是巧巧,巧巧就是依照她的样子写出来的,没有她,某种情境就不成立,没有她,一些因缘的线头就扯不出来。她在电影里的形象,就像西北石窟里的那些菩萨,眉眼神情,都是照着某个供养人来雕刻的,有真实的拙朴、真实的娇俏,甚至真实的嗔怪。 那个身在敦煌或者凉州的供养人,凭借这个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而这个菩萨,也因为有肉身的滋养,从成千上万个菩萨中跳脱了出来。这是互为因果、互相滋养的事,所以,那些说赵涛不好、导演就知道用老婆拍电影的人,都是没有原创经验的人。 但廖凡依然很好,而且不可思议,他的好,他的不可思议,在于他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个过程:人的荷尔蒙是如何消退的。 廖凡扮演的斌哥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像加了特效一样,一点点褪色,一点点颓丧下去。他慢慢失去了对人、对世道的信心,对人生的勇气。起初,他还有一点脆弱,还依仗着这种脆弱向巧巧撒娇,向旧日兄弟试探,后来,连脆弱都没有了。他就那么彻底废了,就像岩浆变成灰,树木变成烬。 斌哥刚出场的时候,是大同的地头龙。斌哥精悍结实,身体硬得像一把紧绷的弓,皮肤深棕,头发黑亮,贴着脑门,是那种精力特别旺盛的人才有的头发,眼睛里有灼灼的精光放出来,喜欢穿深色衣服,走路的时候腰杆挺直,又带点警觉,像一头随时准备捕猎的野兽。 他常常面无表情,但面无表情不等于没有表情,身边人的亲疏程度,是依据给出表情的多少来区分的。他也非常笃定,心里很踏实,知道自己的根有多深,枝叶能覆盖多大面积。他在迪厅里见二勇,听二勇诉苦说有人造谣他的楼盘闹鬼,听完了,他似乎就有数了,知道是谁做的,自己又该怎么解决,马上应承下来。 然后,因为持枪事件,一切急转直下。等他出狱,已经全盘皆输,尽管他还念叨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用不了三十年”,但他拥有的已经全部被夺走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他没有错,只是时代把大门关上,把空当封上了。 他在奉节狼狈不堪地厮混了一阵子,最终还是回去了,巧巧出狱之后,在江湖大地上奔走了一阵子,也回去了。回到大同的巧巧,从当初那个大哥身边的俏丽女人变成了深沉干练的大姐。她成了母亲、姐姐、港湾、房屋,等着这些人回去,用一间棋牌室作为他们的小世界。他们也必须回去,因为能够体现他们价值的那些事物,情义、规矩、内心的神秘感、对往日的追念,必须是互相给予、互相撑起来的,有捧哏也有逗哏才行。他们在时代退潮之后,开始相濡以沫。 时代根本就没有变,因为时代的变是常态,一切照旧,是他们变了,他们的荷尔蒙分泌越来越少了,他们可以去适应新形势,但荷尔蒙的减少不够给他们提供燃料了,他们也可以重新寻找价值,但荷尔蒙的分泌不足让他们丧失了信心。荷尔蒙的减少,让他们从狼变成了狗。 《江湖儿女》,就是一代人在时代和时间的双重作用下,荷尔蒙的消退,这种消退是生理性的,但更多是精神性的。即便枪击事件没有发生,奉节小城没有被水淹没,不明飞行物没有从乌鲁木齐的天空飞过,摄像头没有密布在大同的每个角落,斌哥和巧巧也都注定要坠入沉沉暮色。 这才是人类永恒的故事。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第30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