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厚重的歷史篇章,其中漫長的兩千年時光中,經歷了若干個朝代的更迭,有一項工程一直貫穿在中國的發展史中,成了 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這個工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中國長城蜿蜒起伏上萬裏,在古代冷兵器時代,起到了重要的防禦作用,也爲古代人在征戰中抵禦外敵,起到了關鍵性的防禦作用。我們所熟知的長城大部分都在北方,豈不知,在我國的浙江,有一段婉約的長城,被稱爲是八達嶺長城的藍本,這就是位於浙江台州的台州府城牆,又稱江南長城。
台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 也是全國唯一擁有3家城商行的地級市,江南長城就位於這裏。 歷史上的台州府城牆,又被稱爲江南八達嶺,位於浙江台州的臨海,最開始修築的時候,總長度有6000餘米,經歷了漫長歲月的變遷,戰亂和洪水,如今我們看到的江南長城剩下了5000餘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江南長城始建於晉代,距今已經有1600年的歷史,這段長城,可以稱爲中國長城中最婉約的長城,蜿蜒起伏在綠意葳蕤的蔥蘢之間,從攬勝門一直蜿蜒向遠方,在古代的時候,起到了重要的防禦作用和防洪作用。 中國萬里長城最初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修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長城大部分都來自明朝,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 江南長城之所以被稱爲八達嶺長城的藍本,和明朝的戚繼光將軍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戚繼光將軍不僅是抗倭名將,也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關於萬里長城,戚繼光將軍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要想登上江南長城,就要先登上198級的臺階,這裏被人們形象的稱爲好漢坡,是在1998年的時候才修建的,一是爲了遊客們可以更方便的登上長城,二是好漢坡看起來十分陡峭,登上之後纔可以進入攬勝門,也突出了長城的偉岸雄壯。 登上好漢坡之後,站在攬勝門前遠眺臨海,只見青山綠水包圍着的居民建築看起來格外養眼,台州臨海人的生活幸福指數一定很高。 暮春時節的台州,天氣格外晴朗,在碧藍的天空下,古老的城樓,努力生長的綠色植物相得益彰,有着歷經風雨後的歲月感,在時光的沉澱中,愈發顯得滄桑。 我們遊覽江南長城的時候,記得登上攬勝門的二樓,先看一下關於這裏的文字資料,先做一個簡單的瞭解,對於接下里遇到的古代建築,纔會有更深刻的感悟,如果不看文字資料,那麼這些古建築,我們也許只是走馬觀花看一看,不會明白其中的真實意義。 穿過攬勝門,可以看到高大的戚繼光將軍的塑像,時光追溯到嘉靖三十六年的時候,戚繼光任寧紹臺參將時期,在臺州抗倭,戚繼光將軍一共在臨海呆了八年,抗擊倭寇九戰九捷。 在抗擊倭寇的時候,戚繼光將軍還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牆,在修築長城的時候,從台州當地人的建築發現了靈感,然後創造性地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遺存到今天,對於台州的軍事防禦和防洪,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江南長城爲什麼被稱爲是八達嶺長城的藍本,和戚繼光將軍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年的時候,戚繼光將軍是先修築了台州的江南長城後,比較有經驗,才又去北方,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制、構造上, 同點頗多,所以現在說江南長城是爲北國長城之“師範”和“藍本”,原因就來自這裏。 長城之上的古炮臺依稀還記錄這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人們別出心裁的在炮臺兩旁放置了身穿鎧甲的將軍形象,遊客可以站在後面拍照,是一件很有創意的事情。 春和景明,陽光灑在江南長城上,留下好看的光影,小小少年迎着春天的微風,向我飛奔而來,歡快的笑臉上,洋溢着春天的欣欣然,他也許不知道,腳下這一片土地已經有1600年的古老歷史,如今的長城,被我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很多人來到江南長城遊覽的時候,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 剛纔我們有說到,江南長城的修築靈感,來源於當地的民居,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在城牆上修建了13座雙層空心敵臺抵禦倭寇。這些神似“八達嶺”的城牆和敵樓,都來源於一種普通的漁民建築。 台州地區漁民的房子一般是石塊壘砌,方正、堅固、硬氣、窗口窄小,這種碉堡式的建築吸引了戚繼光的眼球,並被他應用於軍事建築中,後來的八達嶺長城,也是沿用了這樣的建築風格 走進敵樓的內部,我們會發現,內部的空間十分寬敞,將士們當年在這裏抗擊外敵,可以在裏面休息。 我們國內修築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朝時期的,可是江南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之所以可以保存完整,也跟江南長城的特殊性有關係,那就是江南長城的抗洪功能。 歷史流轉到元朝建政初期,因爲當時的統治需要,損毀了許多城牆,台州府城牆卻依然保存完好,就是因爲完善的防洪體系而倖存。 敵樓內有很多關於江南長城的介紹和老照片,對於歷史感興趣的話,不妨仔細看一下。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所以中國的萬里長城在冷兵器時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戚繼光將軍在臺州抗倭的幾年,也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時期,知道剷平了東南沿海的倭寇之後,他纔到了北方守邊疆。 空中俯瞰江南長城,因爲地勢平緩,周邊綠意盎然,和北方那種氣勢恢宏的長城比起來,顯得十分婉約。 安靜的站在城牆上,昔日的金戈鐵馬已化作了歷史塵煙,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輕輕地撫摸這古老的城磚,那古老滄桑的千年歷史在我的手掌下,濃縮成了一個悠長輾轉的故事,願意聽的人,一定會悉心側耳。 江南長城的防洪作用,主要體現在六個馬面上, 馬面是指城牆突出部分的城臺,供守城士兵三面禦敵,當年修築的時候,把馬面設計爲弧面或者斜面,有的甚至爲半方半弧形,以減弱江水的衝擊,強化防洪能力。這也是在元朝的時候,爲什麼江南長城可以保存完好的原因。 江南長城的攀爬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城牆兩邊就是綠樹茵茵,漫步在蜿蜒曲折的城牆上,有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感。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台州府城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既強化了防禦效能,又和南方的地理氣候與社會文化高度協調,具有南方城牆的形制特點。又因爲濱江近海,其防洪抗倭功能特點突出。 時光荏苒,古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已經失去了,卻給後人留下了韻味悠長的長城文化,長城攝影師,長城守護人,都在爲了保護長城做出各自的努力。

行走在濃廕庇日的江南古長城上,在蜿蜒曲折中尋覓一段過往的歷史煙雲。那久遠的輝煌定格在史書上,留給現代人的是安居樂業的美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