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的江南,气候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炎热多蚊虫,瘴疠之地(那时没有抗生素,蚊帐也不普及),疟疾和血吸虫病严重。唐代的广东,沼泽遍地,是热带雨林气候,鳄鱼横行,吞噬人畜,韩愈在潮州当了8个月刺史,发明用石灰大战鳄鱼的技术,还写《祭鳄鱼文》,向鳄鱼发布命令说:"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众所周知,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可是为什么唐朝之后长安就成为废都了呢?

长安的衰落,其实跟气候带南移有莫大关系,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文科生们当然不知道。

气候带南移,直接导致中国经济和人文重心南移。

这个和人类活动无关,是老天爷的决定,全球性的,什么乱砍滥伐,过度耕作,过度放牧,都不是原因!

所以现在的文理分科,弊端多多!

公元9—10世纪,地球气候带南移,北半球变冷变干,是全球性的,已为现代气象学证实。

这个时代相当于唐宋之交,中国史料对于这次气候变化,记载多多,印证了现代气象学的推测。

唐代的关中,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现在是600),靠天吃饭不会干旱(现在是十年五旱),当时北方气温比现在高2—5度。当时长安气候相当于现在的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非常宜居。渭河可以行船,东方粮船可通过运河—黄河—渭河进入长安,现在渭河连个木筏都漂不起(水量太小)。

唐代的巴蜀,出产荔枝的(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现在全川都无荔枝,会冻死的,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来自四川。到了宋代,苏东坡生于成都以南(眉山),却自小没吃过荔枝,后来贬官广东,才吃到荔枝,还写诗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唐代的江南,气候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炎热多蚊虫,瘴疠之地(那时没有抗生素,蚊帐也不普及),疟疾和血吸虫病严重。西汉贾谊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唐代的广东,沼泽遍地,是热带雨林气候,鳄鱼横行,吞噬人畜,韩愈在潮州当了8个月刺史,发明用石灰大战鳄鱼的技术,还写《祭鳄鱼文》,向鳄鱼发布命令说:"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至今潮州人感念韩公,山称韩山,江叫韩江(赢得江山都姓韩)。

现在全广东连一条野生鳄鱼都找不到(都冻死了)。

唐代的黄土高原,比现在湿润温暖,山坡植被丰富,水清泥沙少,鄂尔多斯高原都是农田膏腴之地(现在是戈壁),泾河发源于陇东高原(属于黄土高原),河水清澈(泾渭分明),现在泾河比渭河还泥沙多。

秦代,河套以南都是正式的州郡,秦长城就在河套阴山这一带,保护着鄂尔多斯农业区,吕布的老家九原,就在河套(今五原)。

而到了明代,明长城最北在陕西榆林,比秦长城向南后退500公里,鄂尔多斯完全沙漠化,河套成为沙漠包围的孤岛,被牧人占据。

与此相对应,整个华北和中原也变干变冷,河南平原变得十年九旱,饥馑连年。

而江南因祸得福,不再炎热潮湿,长江流域成了国家经济重心,四川盆地、太湖流域、江汉平原、湘江流域、赣江流域、珠江三角洲,闽江流域,都成了鱼米之乡。

我生于关中,对此地干旱寒冷深有体会,对江南充满向往,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把南京当天堂。

这时候,长安就衰落了,这是天意。

但是西安现在又雄起了,因为全球变暖了,气候带又北移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