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看到更多的中考的狀元都是來自教師家庭出身的孩子,昨天我們去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我們聽了班級學習委員的發言,也聽了學習委員父親的發言,當這位父親上臺作了自我介紹以後,我們才知道,他也是一位老師,而且甚至做過班主任,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爲他家的孩子功課比較多起來以後,他就連班主任都沒有做了,專門陪他家的孩子讀書。

這位學習委員的父親主要是分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第一,培養孩子愛學習的習慣。

這位父親在他家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就陪孩子去圖書館去讀書,有時候大人故意走開一會,等再回來的時候,看看孩子還是不是能夠靜下來在那裏閱讀。我還聽出來,這裏面最大的關鍵是“早”,孩子越早用心教育越好。我反過來思考我們家的孩子,從小我們就沒有管他,如今,小孩子還是不太喜歡閱讀,所以以語文爲代表的文科就非常喫力。

第二,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這位父親有時故意以外出辦事情爲由,離開家一會,來考驗孩子是不是自己在家裏寫作業,因爲在出門之前,這位父親就先看孩子是做到了哪一題,過一會回來的時候,再看一下孩子做到哪裏了,估計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孩子有沒有偷玩,而這一切的考查,都不能讓孩子知道。回想我們家的孩子,從小寫作業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東摸摸,西碰碰,如今雖然好一些了,但是表現出來的,還是不太容易能夠把心完全靜下來。

第三,有專人陪着孩子學習。

這位學習委員是女生,所以她的家裏就是她母親整天陪着孩子學習,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糾正孩子的行爲習慣。我回想想我們家的孩子,我們不但沒有專人陪孩子,而且也沒有把孩子放到輔導班,所以造成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都比較欠教養,學習上的良好習慣沒有養成,生活上最大的習慣是喜歡喫零食,都上初二了,我們今天中午還帶他去超市買零食,中午寫作業的時間都給耽誤掉了。

第四,家長也要不斷地學習。

這位父親他自己是英語老師,但是爲了讓他家孩子的數學成績能拔尖,他自己經常晚上陪孩子學習到很晚才休息,遇到不會做的數學作業,自己先在手機上查,有時還是看不懂,就用手機拍下來,請教別的老師,自己學會了,再來教小孩子。我回想我們是怎麼對孩子的,我們都是讓小孩子自己用手機查,不管小孩子理解不理解,作業完成了就可以了,結果小孩子最後迷上了手機,麻煩反而更大了。

第五,對孩子從來不放鬆。

這位父親說,不要看小孩子好像懂事情,可是千萬不能相信她,因爲小孩子動不動還是想玩,特別是手機。我家小孩子曾經和他家的小孩子同桌過,所以我也知道他家的小孩子也會打手機遊戲,因爲我家孩子當時也相當喜歡手機遊戲,無意當中講出來的,說他家的孩子手機玩太多了,把眼睛都搞得近視了。

可見,不論老師家的孩子或者我們普通家庭當中的孩子,都是比較難管的,最重要的差別在於教師的家庭懂得管孩子一定要“早”,只要錯過了時間,再大的努力,見效也就比較微小了,也不要說讀書了,那位老師家的孩子音樂也很好,小提琴拉得好,而我家孩子媽媽在看到學校活動視頻的時候,居然還不知道叫小提琴,說是:“拉絲鼓子的同學”,這個差距就大了,而且他家孩子的體育這一次在運動會上也拿獎,月考成績全校第10名,可以說是文武全才。

教師家庭出身的孩子讀書更容易優秀,其它孩子沒希望麼?有希望是有希望,就是看有沒有錯失良機了,教育孩子宜早不宜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