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許都曾在放棄努力後,後悔當初沒人逼自己一把。

《家有兒女》有一集,劉星和小雨怪母親劉梅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

“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號……”

《家有兒女》的一句臺詞,暴露多少父母犯過的傻

劉星和小雨一起抱怨,如果從小學興趣班,應該掌握了很多特長 / 《家有兒女》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爲傲的劉梅很委屈,“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反駁:“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教育我。”

《家有兒女》的一句臺詞,暴露多少父母犯過的傻

劉星埋怨母親劉梅小時候沒逼他學興趣班 / 《家有兒女》

幾句話,把劉梅弄得啞口無言。

其實,劉星提出的“悖論”,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過:

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盼着孩子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自由快樂,看到他們學得不情願,也會心軟。

要不要逼孩子學習,確實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

小時候輕鬆

長大卻常常後悔

童年過得沒一點壓力,長大了卻未必對當初的輕鬆無怨無悔。

一位網友的經歷,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高中時,他不愛學英語,媽媽勸他也無濟於事。爸爸覺得,孩子大了,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要再逼他了。大學畢業後,他才發現,最喜歡的工作都需要外語。後悔之餘,又問母親,爲什麼當初不逼自己學英語。

蔡康永有一段話,戳中過不少人的心: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那些堅持下來的事,長大後變成了驕傲;那些輕易放棄的事,之後或許都變成了遺憾。

某綜藝中,小提琴家呂思清造訪,一首曲子聽得何炅潸然淚下。

坐在一旁的演員王迅,眼裏全是羨慕。

他回憶,自己小時候也學過小提琴。

可時間一長,興趣淡了,又沒人逼自己,最後沒堅持下來。

王迅說,當時一把小提琴要40多塊錢,每月工資只有十幾塊的媽媽,還是攢錢給他買了一把。

現在想想,覺得很對不起媽媽,更後悔自己的半途而廢。

其實很多人,都曾有機會練就一技之長。

可最後卻因爲各種原因,把興趣變成了後悔。

沒人逼迫,自己懶惰,人們總能找出千萬個理由放棄。

最後在一聲嘆息中,後悔三分鐘熱度的自己,埋怨“不作爲”的別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