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視家庭,尤其重視血脈傳承的關係,期盼着自己的血脈能夠恆久延續,而血脈延續離不開傳承,而所謂傳承,絕不僅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精神,口述家史系統的留下前人祖輩的音容笑貌,讓懷念不再是冰冷的墓碑和黑白照片。讓傳承不再是乾癟乏味的文字。

我們可以通過梳理、製作自己的家史,瞭解自己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遷徙、婚姻狀況、家族成員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蹟(包括著述)、家族的經濟情況和興衰變化。這些家族史首先可以將家族(尤其是父輩)歷史作爲視頻傳存、留念,還能助於當代(或後代)對於家族“能人”、“能事”樹立“崇拜”意識,最後從精神層面也可以起到鼓勵當代年輕人立志成才的作用。

家史是一個人存在的標籤、一個家存在的標籤。一個人總會在一個地方生活很多年,隨着歲月的沉澱,他的生活軌跡和記憶會和其長居座標形成其獨特的家庭·城市記憶。一個人的家庭·城市史是其最珍貴的家譜片段,是其存在的重要歷史證明。證明他爲一個家庭的可持續發展所奉獻過青春、熱血、經驗,歲月、痛苦、磨難。對於生命而言,一個人總有能留名與家的美談,它們不該封存在寂寞乃至無人問津的年輪裏。

口述家史是一種獨有記憶,獨有的記憶化爲珍貴的家史,有了家史纔有傳承。口述家史,爲每一個家庭立言留德,記錄家族中每一個成員的青春、奮鬥、婚姻、子女教育、家風家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精神傳承等記憶,它的價值不單單在於當下,更在於若干年後家族的興旺、和睦中的體現!

普通人也可以留史,代代累積,或可成爲世家。平常的家史,也有不平常的人生和味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點,應該記錄下來。

人從出生到去世一直在接受教育,小時在學校接受教育,成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接受教育,伴隨着失敗、挫折不斷成長,而這其中父母、祖輩是每個人一生中最直接的、也是最好的老師。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人一落地是一張白紙,先由家庭教育來定底色。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無條件的“愛”,以愛來暖化孩子,以愛爲孩子定型性格和品德,縱觀歷史前賢,其成才成事首先都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家風、有家教,有家訓,愛之深而責之切訓,家教、家訓是教育下一代最好的緊箍咒。常念緊箍咒,可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也幫助人長記性、嚴修身、守規矩、不跌跤。古人所謂“齊家”,就是“嚴”字當頭,整飭家風,樹立家訓,就是常念緊箍咒,天天念,月月念,歲歲念。

所謂雕塑,其實就是把不是雕像的部分都去掉。同理,所謂成材,所謂成龍成鳳,也就是把不是材料、不是龍鳳的東西都去掉。這當然需要一把鋒利的雕塑刀。有人說“石頭裏有一隻會飛的鷹”。把這隻鷹鵰塑出來,是家教的本質,是家風的目標,是家訓的目的,是人生的“正果”。以祖輩歷史爲鑑,把孩子身上的不實行爲、虛浮作派去掉,培養造就求實、務實、踏實的品性。如此,每一個家庭裏,都會飛出雄鷹!

家風也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一代代不間斷地傳遞、延續。家風好不好,直接決定了這個家庭或者這個家族的走向,關係到對外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評價。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素養、爲人處世及生活習慣。“這其實是給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從而使一個人在進入複雜的社會後,擁有辨別、篩選、取捨的能力。”“現在的社會情況更爲複雜,新情況、新誘惑越來越多,更加呼喚能有好的家庭教育給人生打好底色”。

口述家史《傳世寶箱》留下前人、祖輩、父母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他們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不再僅僅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而是幾代人共同的言傳身教,這是他們留給子孫後代最寶貴的財富,可以讓子孫後代聆聽他們的心聲,感悟他們的人生之路,汲取他們的經驗教訓,讓自己的人生更加順暢,當這樣的記錄成爲習慣和本能,血脈傳承恆久遠將不再是一種比喻和祝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