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嵖岈山遊記:啓發吳承恩創作靈感的西遊文化名山

嵖岈山,在豫南遂平縣境,伏牛山東麓之餘脈也。今之河南,古之豫州也,居九州之中,素有中州之號,華夏文明源頭之所出也。予世居齊魯,素知中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然苟未親歷茲邦者,未能想見其山河之勝、景色之雄也。蓋河南地勢,西高東低,北接太行之巍巍,南據大別之迢遞,西則八百里伏牛,遙通秦嶺之崔嵬。江、河、淮、海,四大水系,莫不奔騰其間。及東部與齊魯相接者,平原廣袤,沃野萬里,予疇昔所稔知者,此爾。然則形勝若此,宜乎數千年帝業所居,雄傑之士,燦若雲漢也。

嵖岈之爲言,喻山勢之嵯峨也。戊戌之夏,予始遊嵖岈山,遙望山勢甚奇,遊目之處,莫不驚心。其南山門外有刻石曰:“天下奇山”,此四字足以當之矣。蓋山以奇石取勝,覆壓數百里,莫不以花崗巨巖累積而成。石色褐黃,與草木之葳蕤相間,望之甚明。然後知石也者,山川之風骨也,有風骨而後聳然特立,神態萬殊,胸中塊壘所積,莫不氣象萬千也。

是日天陰,無暴曬之苦。循山行,於途濃蔭遮蔽,滿目蒼翠,鬱郁丘壑間。四望巨塊累累,層疊而上,有狀若巨龜伏海者,有狀若石針倒懸者,變化無極,不可悉數,莫不名之以西遊典故。及漸至高處,環顧石峯相望,風貌萬殊,出人意表,不可名狀,唯憶《西遊記》中“千峯排戟,萬仞開屏”八字,以言其山勢之嵖岈,庶乎近之。然嵯峨之中,多溫潤之氣,又弗能盡道也。山中多水,與遊蹤相隨,或秩秩道旁,或珠璣在望,及瀦而成湖,莫不青翠如碧,瀲灩幽谷中。山風颯至,清波粼粼,或小憩石牀之上,或俯仰崖壁之間,須臾汗水皆幹,不覺流連忘返,煩暑頓消矣。

餘昔遊膠東海畔名山,曰大、小珠山,其山勢嵯峨,皆以花崗巨巖累積而成,與嵖岈甚似。然登珠山,甚者使人望之心悸,疑爲神鬼府邸,蓋以其山體雄壯,多崢嶸之氣也。然嵖岈於嵯峨之中,多輕靈瀟灑之意,雖奇氣萬千,未嘗不和雅近人,自得仙家之風致。今遊茲山,乃知造物者之變化無極,何嘗有心?皆在自然而然之中也。

傳雲,明吳承恩遊嵖岈山,西遊之作頗受啓發,豈徒然哉?今山中諸峯,尤有以花果山名者。電視劇《西遊記》爲一代之經典,多取景於茲山。然則可以賞吾心者,花也;可以飽吾腹者,果也:可以全吾真者,山也——此洞天福地,所以爲花果山歟?觀《西遊記》開篇,孫悟空得天地之精華,自石中而生,喻美玉之藏於璞也。及其以果敢之質,“鑽進去尋個源頭不傷身體”,大 智大勇,覓得水簾洞福地,功德所在,遂爲羣猴擁戴。方羣猴之無憂無慮,嬉戲其間,則吾人之淳樸未散,共樂天真也。孫悟空已居福地,忽以人生無常爲憂,不惜翻山蹈海,孜孜以求者,何也?曰:佛家之成佛,仙家之成仙,與吾儒之成聖,皆在成其不朽也!

作者胡春雨,濟南民革文史研究會、南充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天橋新階層聯誼會建言獻策委員會、山東鵲華律師事務所主任,文化學者、作家、詩人、時事評論員,少陵詩詞文學社澳門總社常務理事、舜網文學駐站作家,中國詩詞研究中心暨中國詩詞研究會、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

從事律師十六年,承辦各類案件六百餘起,多起案件成爲省市區示範性案例,被中央和省市媒體廣泛報道。做好本職工作同時,通過人民網、山東文學、齊魯晚報等各大媒體,發表各類作品近四百篇、百萬字。其中,撰寫了大量遊記散文、歷史隨筆和山水詩篇。尋訪名山大川,感悟歷史文化,留下思想足跡。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