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莫言说,我的书要抽出典型人物,就是这黑孩子

老铁匠总在最悲怆的时刻唱这段最荒凉的戏文:恋着你刀马娴熟通晓诗书少年英武,跟着你闯荡江湖风餐露宿吃尽世间千般苦。想来声音是有些突兀的吧,但仍旧觉得美,悲凉的美。《透明的红萝卜》,放下书想到的就是苦难,隐忍,还有美。苦难中隐忍的美,这就是此书与众不同之处。

记得当初看《西决》《东霓》的时候,我就批评笛安堆砌苦难。他和莫言的差距,和路遥的差距,我以为,关键就是在事件背后对情感的把握不够。没有真正体会过,很难理解别人的痛苦。他们只能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到,或者妄自揣度。阅读或许能感觉到别人作品中的各种感情,但很难写出那样打动人心的东西。打动我们的往往不是生死,是细节。

黑孩儿受尽酒鬼后娘的虐待,秋末竟还是光着膀子,露出的小腿上布满白亮的伤疤,被打的时候,从来不喊疼……如何不叫人心疼?在工地上又被小铁匠百般刁难……他才十岁啊!可是黑孩儿像精灵一样默默忍受着一切。他甚至察觉不到疼痛。刘队长跟小石匠抱怨的时候,他站在桥上,看到升起的太阳,钻来钻去的薄雾,黄麻地,瓜地,他小小的世界里完全忽略了刘队长的抱怨,只有美好的声音与色彩。黑孩儿对各种声音都很敏感,那让他忘却痛苦,尽管也曾让他痛苦。

处在乡村社群中心的青年们,他们对于黑孩从没有屑于理解。菊子的关怀,不过是少女过剩精力的施舍,或者说,是女人洋溢的母性作怪。一旦她的欲望,通过与男性的交往得到满足,她便顺理成章地把黑孩抛到了脑后。小石匠,我们都看得出他对黑孩的照顾是为了迎合菊子。所以,虽然这两个人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给黑孩好脸色的,但是黑孩却丝毫不领情。

最喜欢黑孩儿小小世界的美好细节。尤其是黑孩儿看到那个透明的红萝卜的时候,“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他所有精力全都集中在那个最他从没见过的那么美的红萝卜上,然而愤怒的小铁匠把那个萝卜扔进了河里。“那个金色红萝卜砸在河面上,水花飞溅起来。萝卜漂了一会儿,便慢慢沉入水底。在水底下它慢慢滚动着,一层层黄沙很快就掩埋了它。从萝卜砸破的河面上,升腾起沉甸甸的迷雾,凌晨时分,雾积满了河谷,河水在雾下伤感地呜咽着”……黑孩儿没能捞起那个萝卜,最美的永远是得不到的。

结局无限悲凉。老铁匠离开了,菊子眼睛被刺,小石匠被打败,小铁匠几乎疯了。而黑孩儿,在萝卜地拔了一大片红萝卜,却再没发现那样美的红萝卜了,还被当场捉住,被脱了全身的衣服,赤裸地在萝卜地里奔跑。看地的老人两行浊泪,看书的人无限心酸。

小说是用一腔热情和一个梦写出来的,虽然文中对于小石匠,对于黑孩身上精致的大褂和球鞋,甚至菜园的老头都留下了很多线头;在意向解释中有些梦境的描写和称谓的转变,都有累赘无用的地方,而且在黑孩身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体验经历,使人物有时有些飘摇,但通篇的描写表现出的象征确切而让人感动。

但却依旧是一个有美感的结局。“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阳光刺眼让人流泪,人们却不能不爱那阳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