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史认为武王在此期间安抚了殷商贵族、抚恤了百姓,甚至向箕子请教了治国之道,而后从容不迫地率军回归周原,动机则是偃武修文,示天下不再用兵。在上古时代,公与私是很难分开的,诸侯的家事其实就是国事,上甲微复仇而攻灭有易氏之国,周人当然也可以为复仇而攻灭殷商,这不仅合法,而且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周人名义上是臣子,复仇之事在舆论上难以两全而已。

鹿台效果图 网络
武王伐纣并不是一场抢地盘、抢女人、抢钱的行动,因为武王胜利之后并没有干这些事情,而是很快就率兵回家了。这件事已经颇为奇怪,更奇怪的是:武王射了自焚而死的纣王尸体三箭,又斩其头,再射两个嬖妾尸体三箭、斩头。这个残暴之举引发后人争论,很多人认为是假的,但2008年出现的一批楚国竹简《清华简》却给出了另外答案。
《清华简》网络配图
武王伐纣仅在商地滞留2个月,他在这2个多月里都干了什么?
从《尚书》、《史记》的不同记载可知,武王在殷商地盘上总共停留了两个多月,然后就回宗周了。整个过程从当年一月底开始,到四月中旬结束,总计可能只有70多天(现在推测为公元前1044年),这与常理推想已大为不同。但他确实极其痛恨纣王,不仅射其尸体三箭,还用轻吕击刺,又用黄钺斩其头,悬挂在大白之旗上。在这个环节上,武王显然是情绪非常激动的。(轻吕,也称为径路,就是古代吐火罗语的Kare,意思为剑)。
《史记·周本纪》:(武王)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吕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尚书·武成篇》: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月底),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铜钺
正史认为武王在此期间安抚了殷商贵族、抚恤了百姓,甚至向箕子请教了治国之道,而后从容不迫地率军回归周原,动机则是偃武修文,示天下不再用兵;表明自己是为天下恢复秩序,并不贪图其他任何东西。
但《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却大为不同,这两个月里武王实际上非常紧张、忙碌。他分别派遣多支军队追击殷商逃亡贵族大臣和盟友邦国,总共抓获纣王恶臣100余人、灭恶国99个(殷之封邦),俘虏达百万人之巨。然后才回到宗周,回家后他在周原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和燎祭,现场肢解了纣之恶臣100余人,杀掉了一大批王室和贵族的鼎师。更奇怪的是:他明确说这些行为都是按照殷商自己的法典行事。
殷商人殉
《逸周书·世俘解》:……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维予冲子绥文。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告于周庙,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
这应该是大实话,殷商的献俘仪式恐怕比这个残暴多了,而且有一整套的仪轨法典,殷墟发现的那些祭祀人牲就是明证。武王痛恨这一切残暴,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连带恨恶那些鼎师。这些既表明武王富有正义感,也说明伐纣是一场真正的复仇行动。鼎师一词未看到解释,但甲骨文里很常见鼎、贞字样,应该属于一批占卜相关人员。
甲骨文
《清华简·保训》给出伐纣真实原因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境外拍卖市场出现的楚国竹简,命名为《清华简》,其中有一篇《保训》,内记录了文王临终前对武王的告诫。文王提到了两个历史故事,用以告诫武王在将来的行动中要做到两个要点:
《保训》释文 网络配图
其一,舜帝得天命的故事。重点是告诫武王在将来的伐纣行动中,要注意百姓的志欲,注意做到“名实”合一,不可授人以柄。在文王的叙述中,舜帝恐惧谨慎、小心翼翼,“不违万姓之多欲”、“言不易实变名”,终于上应天命。这个故事暗藏一个重大玄机。
其二、殷商先祖上甲微复仇的故事。众所周知,殷商先祖王亥曾被有易氏囚杀。有易氏可能是居住在内蒙古东部、河北一带的游牧民,武力颇为强大。殷商后王上甲微于是向河伯借兵,攻伐有易氏,得报大仇之后,上甲微并未大肆屠杀,而是很快回到故地,并迅速交还兵马。
殷商车马坑
文王口述的这两个故事,在后来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竟然都神奇的应验了!正如上文所说,武王很快就回到祖地,并未为难殷商百姓,还将殷之百姓交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其为禄父,即殷商遗民的保护人。
但他回家后彻夜不眠,思考如何完成善后之事。这时其弟弟周公旦建议应在舆论上贬低纣王(贬从殷王受)。这说明武王回家后才发现做漏了一件事:殷商太强大了、根基太深厚,难于拔出,他忘记父亲所说的要注意“名实合一”,于是大为恐慌。于此可见,贬低纣王是西周初年的一项基本政策。后人也才看到为什么武王总是说纣王“听信妇人之言”了。
封神榜 剧照
《史记·周本纪》: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後去。
上甲微的故事,则直接点出了武王伐纣实际上就是一次血亲复仇行动。因为周人先王季历曾被商王文丁惨酷杀害,季历是武王和周公的祖父,相隔不远,可谓记忆犹新。在上古时代,公与私是很难分开的,诸侯的家事其实就是国事,上甲微复仇而攻灭有易氏之国,周人当然也可以为复仇而攻灭殷商,这不仅合法,而且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周人名义上是臣子,复仇之事在舆论上难以两全而已。
所以武王专门找到纣王尸体,拔剑击刺、又斩头燎祭,这不仅合情合理,还是整个行动的重点之一,他要昭告天下,此举是血亲复仇、天经地义。(完)
金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