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濟普查數據展現中國經濟新圖景: 三產法人資產佔比81% 吸納就業大幅增長

近年隨着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就業人口規模穩定在7.7億左右,二三產法人單位、個體工商戶共吸納就業約5.3億人。

在160多萬普查人員共同努力下,五年一次的全國經濟普查的最新結果出爐,我國經濟家底狀況隨之揭開面紗。

11月20日,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對外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相比2013年末增長了100.7%,五年時間裏數量實現翻番。2018年末二三產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約3.8億人,相比2013年末增長7.6%。

“從單位數量、從業人員、資產、營業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產業佔比均佔有很大優勢,作爲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實至名歸。”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

比如,第三產業的產業活動單位數量佔第二、三產業總數的比重達到80.3%,三產法人單位資產佔比達到81%,三產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佔比達到55%。

我國經濟的“含金量”在不斷增長,我國從事戰略新興產業企業數量在不斷增長,企業研發投入在不斷增加;爲順應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趨勢,更多企業加大了新產品開發力度等。

近年隨着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就業人口規模穩定在7.7億左右,二三產法人單位、個體工商戶共吸納就業約5.3億人。從趨勢來看,製造業用工規模總體下降,三產成爲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分具體行業來看,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爲就業大戶。

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2013年到2018年五年時間裏,我國GDP規模從59萬億增長到90萬億,經濟增速保持中高速增長。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對我國二、三產業狀況全面摸底發現,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比2013年末增長100.7%;產業活動單位2455.0萬個,增長88.3%。

上述數量指標大幅擴張,是我國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的結果,也反映出我國市場主體活躍度較高。鮮祖德表示,一系列重大改革紮實推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鮮祖德表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經濟普查數據反映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協調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比如,第三產業作爲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實至名歸。

五年時間裏,三產進一步坐穩了其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的地位。2018年我國GDP規模爲90萬億元,其中二產、三產增加值佔比分別爲40.6%、52.2%。

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三產部分指標占比要遠高於52.2%。比如,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914.2萬億元,三產佔比81%。從負債來看,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負債624.0萬億元,三產佔比83.9%。

三產法人單位資產佔比達81%,這似乎跟二產多爲“重資產”行業的常識相矛盾。“當前我國服務業和過去傳統的服務業還不太一樣,一方面有比較小、比較散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也有技術含量比較高、資產規模比較大的現代服務業。這些現代服務業增長速度很快,不能簡單說服務業就是輕資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表示。

毛盛勇進一步表示,這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資產規模比較大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比較快,同時點多面廣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也在迅速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普查公報發現,三產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資產規模居前,截至2018年末分別爲321.8萬億元、115.9萬億元、110.8萬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爲85%、77%、53%。

產業升級不斷,仍存供給短板

三產資產佔比較高,跟金融業“負債經營”的模式有關。若從營業收入的角度來衡量,二產的貢獻仍不容小覷。2018年,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294.6萬億元,二產佔比爲48.8%。

這跟我國工業門類齊全、產量較大有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普查公報發現,按行業來分,2018年我國計算機等電子設備、汽車、電氣機械、通用設備等製造業營業收入規模居前。

這些相對高端的製造業,成爲我國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也反映在普查數據中。2018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33573個,佔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爲9.5%,比2013年末提高1.7個百分點。

隨着我國創新戰略的推進,我國新動能培育不斷取得進展。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企業法人有6.6萬個,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7.7%,比2013年末增長了37.9%。

企業研發活動更趨活躍。2018年,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104820個,比2013年增長91.2%,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8.0%。

毛盛勇表示,我國經濟質量明顯提高,像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比例、增加值佔比、企業數佔比,跟五年前比都有明顯提高。新動能的成長,可圈可點的地方非常多。

毛盛勇也直言,我們的供給還有一些短板。在社會領域,如養老、醫療、教育等的供給還應進一步增加。在產業技術進步、研發投入、高技術製造業研發投入佔比、高技術製造業數量比例等,較五年前有明顯增長,但相較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需求而言,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產就業大幅增長

產業在持續增長的同時,就業形勢則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人口結構變化、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就業人口不斷從二產轉移至三產。

具體而言,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8323.6萬人,增長7.6%。其中,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爲17255.8萬人,減少2005.0萬人,下降10.4%;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爲21067.7萬人,增加4726.2萬人,增長28.9%。

也就是說,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8億人中,三產佔比接近55%。毛盛勇表示,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在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在大幅度上升。

這反映出兩方面問題。第一,製造業規模效益、勞動生產率在提升,技術在不斷提升,導致製造業用工規模總體在下降。第二,第三產業點多面廣,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三產越來越成爲吸納就業的蓄水池。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第三產業就業蓄水池的功能在不斷地增強。

分行業來看,哪些行業吸納就業較多呢?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製造業10471.3萬人,佔27.3%;建築業5809.1萬人,佔15.2%;批發和零售業4008.5萬人,佔10.5%。

毛盛勇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表示,全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接近9億,全部就業人口是7億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二、三產業單位的從業人員3.8億左右,還有3億多就業人員,一部分是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一部分是農村的就業人員。

區別於法人單位,個體工商戶則充分體現了服務業“點多面廣”就業蓄水池的特點。2018年末,個體經營戶14931.2萬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6443.2萬人,佔43.2%;住宿和餐飲業2235.3萬人,佔15.0%;製造業1637.4萬人,佔11.0%。

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成爲近年大衆創業的重要增長點。隨着我國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以及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廣泛應用,居民住宅等作爲經營場所,這推動大量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等個體戶的興起。

近年隨着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就業人口規模穩定在7.7億左右。綜合普查數據可知,二三產法人就業人口達3.8億人,從事二三產個體經營戶人員接近1.5億人,二三產總體吸納就業人口約5.3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