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帽子是很平常的事物了,更多的功能是装饰作用。但你们知道吗?在古时候,帽子可是很重要的,是身份的象征。

帽子最早跟身份挂钩,还得追溯到周朝。

在周朝以前,帽子只是用来收拢头发,御寒等实用性为主。

到了周朝以后,人们开始有了阶层、身份的概念,相对应的,在服饰和帽子方面就被赋予了身份阶层属性。

身份从高到低,戴的帽子也依次为冕、弁、冠、帻、巾等几种。在当时,这是次序是不能乱的。象冕是最高级的,是皇帝才能戴的,秦始皇戴的就是冕。如果无意中戴错了,那可是可以以谋逆造反论处的。

随着帽子的身份属性的确立。制作帽子的工艺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商业机密。

在晋国时,如果你会制作帽子,晋国可是会给你封地的。在今天的山东就有一个冠县。

相传在晋国有一名工匠,他别的水平没有,就是做帽子的手艺非常的精湛,受到晋国国君青睐,为了表彰他,特意给他了一块封地。

当时,鲁国是学习周朝礼仪最完整的国家,其他的国家还专门派遣使者,带着重要的货物去交换鲁国的制帽工艺。

东周后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当政时期,专门制作了鹖冠来赏赐给那些在英勇的武士。意喻这些人就像褐马鸡一样,面对入侵者,勇于正面的去战斗,至死不退,是真正的勇士。

更有甚者,视冠如命。

公元前480年,当时孔子已经很有名望了,有很多的人专门来求学,在他门下追随他。其中就有一个叫子路的人,子路以前是“卞”地郊区的闲人,没有什么正式的工作,但身体孔武有力,有蛮劲。

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在学有所成了以后,就在卫国大夫孔悝手下当官,孔悝的爸爸正好要协迫孔悝造反,子路作为卫国的官,就想去以理服人,阻止这场政变,因为自己本身长的壮实,也没想太多,就一个人去了。

子路刚走到叛军人的聚点,一进门,就被人用长戈挡住了去路,还没等子路说出个道道,叛军的人就和子路打起来了。在打斗的过程中,子路的帽子被对方打掉了,子路非常生气,说道:君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弄丢帽子。他想都没想就弯腰去拾自己的帽子戴上,就在他戴帽子的间隙,被叛变的人给砍倒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砍成肉酱。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帽子在礼仪方面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皇帝和大臣的帽子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样式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民间的帽子基本上已经跟礼仪方面没有什么太严格的关系。

尤其到了今天,帽子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装饰性的搭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