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扮靚“進博會”的福州元素,竟是一幅畫!它還見了中方領導人……

週一到週五,也許我們跟打了雞血一樣,不停地打電話,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和各種人談話,不停地……

好不容易到了週末,請允許我們靜下心,慢下來

也許是一個城市的氣息,也許是一個玩主的人生況味 ,也可能是一片味蕾的遊走,僅僅一小段有趣的文史掌故,而已。

這裏是海都『慢讀』,快來開啓一段奇妙的文字之旅,邂逅驚喜……

N海都記者 宋暉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

你能想到嗎?

福建漆畫也在“進博會”紅了一把!

而且還出現在國家會展中心

中方領導人休息室。

這幅漆藝作品,

以福州三坊七巷、三山兩塔、

榕樹橘樹柳樹爲素材,

定名《春和景明》。

“進博會”中方領導人休息室牆上的畫就是《春和景明》

創作者是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周榕清。

“進博會”中方領導人休息室

“特殊”的任務

今年6月,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周榕清教授突然接到一項特殊的任務——到上海開會。這次會議級別很高,幾位部委領導都參加了。周榕清接到的任務是“儘快拿出一幅漆畫作品方案”,列席這次會議的還有三位藝術家,除了漆藝大師周榕清,還有東陽木雕大師陸光正、蘇繡大師姚建萍。周榕清這才明白他們要爲“進博會”中方領導人的休息室設計大幅背景畫作。

會議開了好幾次,各部委領導向周教授提了許多有關漆畫的問題:漆畫材料環保嗎?製作時間大約多長?能否在畫作中既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又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觀”?

周教授並不含糊,啪啪啪地一一作答。

周榕清很快拿出了他的畫作的設計圖稿,經過領導與專家的多次討論,在畫面空間上作了幾番調整後,最終領導們對他的作品意涵表示滿意。6月13日,最後一稿(包括尺寸、作品名稱、擺設的具體廳堂)由部委領導商議確認。

靈山秀水 盡收眼底

漆畫作品是在福州完成的。6月15日,周榕清帶着他的漆藝團隊很快進入了狀態,漆板製作、拷貝畫稿、鋪木屑蛋殼、再次拷貝畫稿刻線……周榕清的構思是,這幅作品採用全景式構圖,以高視點、散點式構圖展現出由福州孕化出來的江南的魅力景象:三坊七巷、三山兩塔、榕樹、橘樹、柳樹……作品中通過景物中的樹和建築以及祥雲之間前後遮掩的起承轉合,形成了錯落有序的遠近空間感,構成景物間微妙而和諧的關係,以及豐富變化的自然形態。把靈山秀水盡收眼底,透露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親和關係。以春天繁榮茂盛的植物象徵萬物有希望有生機,一個新時代夢想的開始。

很快到了上大漆的步驟,天然大漆可以形成斑駁肌理,周榕清想用大漆的這種特質表現大榕樹樹皮虯枝的斑駁質感……周榕清的創作似乎很順利,但到了這一步,他卻被難住了。

經過四個多月周榕清終於完成了漆畫作品

“人畫一半天畫一半”

“大漆刮到漆板上,正常情況下半天內就能起皺,但這次刷塗已超過24小時。”周榕清開始着急,“也用了人工加溼法,但大漆一點起皺的跡象都沒有。大家開始擔心這種狀況會不會影響整體作品效果和進度。”周榕清無奈地走出畫室長嘆一口氣,抬起頭,是福州的藍天白雲,他打趣地與學生說:“老天爺能下一陣雨幫忙就好了!”大漆在潮溼的環境下乾燥更快,才能達到起皮、起皺的效果。“這句話剛落下15分鐘,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一場滂沱大雨突然降臨,連續下了一個半小時。”周榕清馬上跑回畫室,“大漆真的慢慢地皺了起來,到了第二天再看時,比原先預想的漆皺肌理效果還更好。”周榕清事後感慨地說,“天公如此作美,哪有這幅畫不能自然天成之理?”周榕清想到了《易經》裏的八個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這幅漆畫最終命名《春和景明》,如今懸掛在國家會展中心中方領導人休息室內。

周榕清創作的漆畫《春和景明》圖

周榕清:我的如膠似漆

周榕清,1971年生,漳州平和人。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教授,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漆藝大師。

偷 藝

周榕清本科學的是油畫,“那時,隔壁班是裝飾班,也做漆畫,當時一見到這種材料就覺得特別喜歡。”所以他白天寫生、畫油畫,晚上偷師學藝,跟着裝飾班的同學們一起做作業。

作爲福建師大美術學院畢業的首屆研究生,他的老師是著名油畫、版畫家林之耀教授。“看多了歐洲大師的油畫作品,我會覺得沮喪,當時就想是否能在油畫的綜合材料之間尋找一些新的東西,於是想起了偷藝的大漆。它有非常典型的東方材質感,又有悠久的歷史感。”漆畫是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說古老是指漆畫以天然大漆爲主材,大漆的使用有着數千年的歷史;說年輕,是指漆畫相對國畫、油畫而言,獨立成畫種也不過幾十年左右,既是藝術品又是實用裝飾品。

周榕清帶着海都“走讀福建”學員們參觀閩江學院的漆畫展

因 果

周榕清的家族與漆多少是有聯繫的,“母親當年是大漆傢俱的刷漆工人,在刷漆的過程中,母親全身過敏,非常強烈。小時候,我對大漆的印象是恐懼的,後來在偷師學漆藝時,也是非常緊張,點一個漆點在手背上,要過敏就讓手背過敏吧,結果竟然發現一點過敏反應都沒有。後來才知道漆過敏是隔代遺傳的,母親那時候過敏得厲害,她全身充滿了抗體,所以我對漆比任何人都更安全。我與漆的緣分,其實是母親種下了‘因’。”

海都“走讀福建”小營員看閩江學院漆畫展

溫 度

源於對材質美的癡迷追求,讓周榕清既畫油畫又畫漆畫,讓油畫和漆畫互補互動,在漆畫與油畫之間尋找某種內在的聯繫。

大約在2006年以後,周榕清轉向專業的漆畫訓練,“大漆在福州可稱天時地利人和,在這裏可以向很多的工藝大師學習,把西方的繪畫和中國傳統的漆藝工藝融合在一起。”在大漆的路上他越走越遠,2009年到清華大學訪學,把清華大學裏的古代壁畫、洞窟壁畫藏書都瀏覽了一遍,“對藝術,對漆畫也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的漆畫作品《自然狀態》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美展,漆畫《古田會議會址》《風展紅旗如畫》等作品由國家級、省級博物館、紀念館收藏。2016年他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漆藝研究室,做了兩年客座研究員。在那裏,他有了和全世界制漆人對話的機會。“在那裏我遇到了一位97歲的老漆人——‘人間國寶’沈金大師,他用乾瘦的手握着我的手教我漆藝,那一瞬間,我知道了大漆傳遞給我的溫度……”

在周榕清的理解中,“漆藝最重要的是藝術家的內心感受的表達,需要生活的沉澱,還要從傳統文化裏來,把傳統的文化通過個人的理解用漆這種古老的材料表達出來。什麼是如膠似漆?我想,我現在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大漆融在了一起。”

統籌:郭郭;編輯:小爍

標星+置頂海峽都市報

一秒找到海都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