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共體”建設以來,市人民醫院與下屬基層20個分院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各級醫療機構自身優勢,努力實現“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新格局。爲此,總院專門成立了雙向轉診領導小組和轉診辦公室,他們進一步明確職責,落實好“雙向轉診”制度,多渠道開放“綠色通道”,想辦法優化轉診接診流程,使病人得到了更及時、合理、優化、經濟的醫療服務。這些努力,達到了服務做“加法”,花費做“減法”的效果。

方便了:雙向轉診 “最多跑一次”

家住塘下鎮的某位小朋友患有“地中海貧血”,一種需要定期輸血的慢性疾病,他每月都要定期到市人民醫院輸血。可是在以前,每次治療家長都先要到醫院填寫輸血申請單,接着再去要預約血源,最後才能帶孩子到醫院輸上血。輸一次血,家長來回要在城鄉跑上好幾回,工作,照顧孩子,忙中添亂,叫苦不迭。

現在,在“醫共體”建設中,通過暢通雙向轉診途徑,落實“最多跑一次”的服務理念,他們再也不用來回跑路了。針對這些病人的情況,雙向轉診辦公室與當地衛生院溝通,由當地基層醫生按流程填寫輸血申請單,上傳至雙向轉診辦公室,就可以聯繫輸血科預約血源。預約成功後立刻通知小朋友來院輸血,當病人來到醫院,前期準備工作早已做好,輸血治療即刻進行,過程一氣呵成,家屬讚不絕口。

快多了:雙向轉診 打造“閃電”速度

患者“小劉”年紀雖輕,卻已患有高血壓病多年。上個月小劉突發肢體癱瘓,當地醫生初步檢查後診斷爲“腦栓塞”,急需要到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得到患者家屬同意,醫生馬上填寫並上轉申請單,市人民醫院雙向轉診辦公室第一時間將患者信息通知住院服務中心和神經內科,並優先安排了牀位。患者到達神經內科後,接診醫生已經得到了病人的有效信息,一切準備就緒,患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時間就是腦細胞,由於搶救及時,患者恢復良好,沒有落下殘疾。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需要轉診到當地衛生院作進一步的康復治療。雙向轉診辦公室很快聯繫當地衛生院,啓動向下轉診流程。很快,患者在家門口的衛生院繼續治療,得到了及時方便的康復治療。如今,患者已痊癒出院,語言表達和肢體活動恢復良好。

省不少:雙向轉診 切實減輕患者負擔

7月上旬,家住馬嶼的林老伯,一年前被確診爲“胰腺癌”。腫瘤病情已進入晚期,無法手術和進一步治療。可是他非常疼痛,需要長期住院行“癌痛”治療。因爲家住鄉下,家人來往照顧非常不便,同時家境比較困難,大醫院的住院費用難以承擔。但是他又擔心在當地治療沒有良好效果。得知市人民醫院和飛雲分院建立聯合“癌痛”病房,在當地也可以用低廉的費用享受總院醫生的查房和治療。考慮再三,他猶猶豫豫的下轉了。下轉後,患者突然發生爆發性疼痛,感覺治療效果不佳,正在後悔時,分院醫生通過轉診平臺和雙向轉診辦公室,當機立斷再轉回市人民醫院治療。病人很快收治入院,病情得到了及時的控制。

通過這次轉診,患者堅定了在當地治療的信心,他說“上面下面一個樣,疼了馬上可轉院,方便、省事還省錢”。在病情穩定後林先生再次下轉至市二醫,因爲在家門口,親戚朋友看望十分方便,現在病人在家人照顧下遵囑定時定量服藥,癌性疼痛得到基本的控制,算下來,一個月還省了不少錢,真正減輕了患者的負擔。

雙向轉診,作爲“醫共體”醫療服務的重要內容,旨在讓醫療資源活起來,改變以往上下級醫院無序競爭的狀況,通過合作,達到共贏的目的。這首先依賴於“醫共體”建設形成了“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管理共同體”。集團通過統一培訓、醫生交流等手段,達到同質化服務的目效果。再通過上下轉診等手段,讓病人享受到服務共同體的優質服務。

通過“醫共體”建設,市人民醫院雙向轉診渠道日益顯示出強大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6、7月份下轉患者就有87例,超過了以往半年的量。雙向轉診在醫療服務的實踐中不斷規範,不斷完善,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便捷,大家稱其爲看得見,摸得着的優質服務,好評如潮。

來源:市人民醫院(陳振清、鮑茜茜、張斌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