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羣書導演表示,他正忙於創作科學家南仁東的傳記片劇本,“感到智商太低,知識太淺薄,人生太狹窄”。

由黃志忠、姜武和郭濤主演的《三叉戟》劇照。

  疫情令導演高羣書感覺突然進入了退休生活,成爲一個失去社交的純粹的居家單身老男人,每天做飯遛狗。不過這個“老男人”其實從大年初一開始就沒閒着,忙着給2016年就已經拍完的電視劇《國家行動》做修改,兩部已殺青電影《刀尖》和《三叉戟》在同步做剪輯……   高羣書經歷這次疫情後開始重新思考了生死,想清楚了以後創作方向還是要重新迴歸拍人,拍生活。因爲人生已經進入後半場了,想拍幾個能留下來的電影,不拼票房,拼人心。“不必虛榮、不必虛榮、不必虛榮”,高羣書重複了三次。      高羣書導演代表作品   電視劇《命案十三宗》2000年、電視劇《征服》2003年   電影《東京審判》2006年、電影《千鈞。一發》2008年、電影《風聲》2009年、電影《神探亨特張》2012年   新作:電影《三叉戟》《刀尖》,電視劇《國家行動》   隔離在海南,一個人的忙碌   2020年1月7日,由高羣書執導,黃志忠、姜武、郭濤等主演的警匪題材電影《三叉戟》在青島完成93天的拍攝,正式殺青。高羣書春節前就去了海口,想一邊休假,一邊把新戲的劇本寫完,沒想到就被疫情隔離在海南了。   去海南之前,他還接到了修改警匪題材電視劇《國家行動》的任務。該劇是高羣書2016年執導,黃志忠、張譯、何平等人主演,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播出。從大年初一開始,高羣書在海口每天的工作安排就是,上午寫電影劇本,下午對照着視頻資料逐字逐幀修改《國家行動》。中間他還在關注網上的疫情,幫助呼籲未得到救助的感染者。   “每天都很忙,一個人的忙碌,忙到頭疼。”雖然被疫情隔離在家,但高羣書從春節就一直在忙碌。之後他回到北京,居家隔離14天后,就進了機房重新爲《國家行動》做修改合成和後期配音。   除了《國家行動》之外,高羣書手頭上還有《刀尖》和《三叉戟》兩部已經殺青的電影。《刀尖》是繼《風聲》之後,高羣書與作家麥家時隔8年再度攜手合作的懸疑題材作品,張譯、郎月婷、黃志忠等主演,影片已於2018年5月殺青。高羣書透露,從去年年初開始,影片由四個小時粗剪版本剪到三個半小時,又剪到三個小時,再剪到兩個半小時,現在已經精剪到兩個小時了。而今年年初剛剛殺青的《三叉戟》也在剪輯,已經初剪了四個小時的版本。   高羣書手中還有一個傳記電影項目,主人公是科學家南仁東。南仁東1945年出生于吉林遼源,是中國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被稱爲“中國天眼之父”,中國耗資12億建成世界第一望遠鏡,他爲之堅持奮鬥了22年。2017年南仁東因病逝世,享年72歲。   因爲是創作一個科學家的傳記電影,涉及大量的專業知識,導演高羣書從去年開始就做了大量採訪,疫情期間又看了大量的天文學著作、紀錄片,甚至還在知網上充了值,看了大量的科技論文,研究了一下宇宙。即便如此,高羣書仍大呼太難寫了,“感到智商太低,知識太淺薄,人生太狹窄”。高羣書透露,原本計劃該電影今年三四月份就開機,但因爲疫情影響被耽擱。現在劇本初稿已經完成三分之二,主創定了,但演員尚未定。   電影線上放映,“有何不可?”   “雖然工作沒有停滯,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成了一個失去社交的純粹的居家單身老男人。”在海口時,因爲住得相對偏僻,高羣書每天可以帶着小狗烏瑪在沙灘上走走。   高羣書年前就在網上買了很多蔬菜、肉食、各種食品、酒,助理臨走時包了很多餃子,以前很少做飯,如今也被逼成了一名大廚,自己動手做一日三餐,“感覺突然進入了退休生活,生活規律了,血壓也正常了,胃、肝各種指標也正常了,還瘦了兩公斤”。   聊到對疫情時期新聞的關注和感悟,高羣書說他原本還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的故事很感興趣,但後來聽說很多人想拍,他不想撞題,就放棄了,但陳靜的故事確實令他感動,也不排除日後換一個方式來拍攝的可能。   從春節檔開始,已經有三部原本院線上映的電影——《囧媽》《肥龍過江》《大贏家》因爲疫情而改爲上線網絡平臺,高羣書對於該現象並不反對。去年,他監製的兩個青年導演的低成本電影就是網絡平臺投資。被問及如果這次疫情持續時間很長,會讓自己的電影也登錄網絡平臺放映嗎?高羣書回道:“老馬丁的《愛爾蘭人》都走平臺投資放映了,我輩有何不可?”   對於未來影院復工可能會拿老片復映,他表示最想看的是以前沒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的經典藝術片和老片子,“黑澤明的所有電影,奧斯卡獎的所有電影,但很難實現。”   感悟   這次疫情讓高羣書重新思考了一下生死,想清楚了自己以後的道路,“重新迴歸拍人,拍小人物,拍生活。向大導演山田洋次、伊斯特伍德、小津安二郎學習。人生已經進入後半場了,拍幾個能留下來的電影,不拼票房,拼人心。”   近期主要是重看以前的經典老電影,百看不厭,常看常新。每一次重看就像是以前沒看過似的,都會有新發現,新感受。有《德州巴黎》《獨立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肖申克的救贖》《兆治酒館》《盜火線》,還有侯孝賢早期作品等。——高羣書談近期觀影

  採寫/新京報記者 滕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