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高產,衆所周知。但它好喫、綠色嗎?20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主持承擔的“十三五”國家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計劃——“湖南雙季稻週年綠色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有了新進展:項目技術體系集成的生物和物理等非化學防治技術,不僅能大幅降低化學農藥用量,還通過結合水稻優質豐產、全程機械化等栽培技術,實現了水稻安全、優質、豐產和高效的全程綠色優質生產。今年,雙季稻合計均畝產1365公斤,創下了我國雙季稻產量新高。

超級稻高產,畝產1365公斤!袁隆平團隊長江中游雙季稻產量新高

中心副主任張玉燭介紹,團隊在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建立了萬畝超級稻工程化示範區。其中,雙季超級稻模式示範面積2500畝,早稻種植的高產品種株兩優819和株兩優173。晚稻則選用了高產國標二級優質稻品種Y兩優911。“示範片水稻種植,以赤眼蜂防治水稻蟲害爲主,配套了扇吸式益害分離誘蟲燈保益控害、稻田天敵保護及生境調控、合理補施有機肥、輔助生物農藥防病及生物肥防草害控制等技術,全程都是綠色生產技術體系。”

據悉,在今年7月和11月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早、晚稻現場測產驗收中,早稻均畝產 591.7公斤,晚稻均畝產 773.3公斤,兩季稻合計均畝產1365公斤,創造了我國雙季稻產量新高。這一“成績”,比普通雙季稻高產區增產約30%,比湖南雙季稻均畝產增產約50%。與此同時,示範片節肥、節本、經濟生態效益也尤爲顯著。據計算,早稻畝均比大面積增產259.7公斤,每畝增收623.3元。晚稻每畝均產比大面積增產290公斤,每畝增收730.8元。兩季算下來,每畝增收1354.1元。

網友評論

超級稻高產,畝產1365公斤!袁隆平團隊長江中游雙季稻產量新高

超級稻高產,畝產1365公斤!袁隆平團隊長江中游雙季稻產量新高

延伸閱讀:

第三代雜交晚稻畝產破1000公斤,袁隆平:沒時間變老

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10月21日至22日首次公開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畝產爲1046.3公斤。

本次測產由湖南省農學會組織中國農業科學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江西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實施。測產田塊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雲集鎮清竹村,以福建農業科學院謝華安院士領銜的專家測產組還觀摩了位於湖南省湘潭市和長沙市兩處試驗田的另外兩個組合。

超級稻高產,畝產1365公斤!袁隆平團隊長江中游雙季稻產量新高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21日下午4點,專家測產組對雲集鎮示範的新組合G3-1S/親19進行機械化收割測產,並於22日12點左右公佈了測產結果。第1丘實收面積468.48平方米,實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實收面積711.52平方米,實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標準含水量13.5%折算,分別摺合畝產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畝產1046.3公斤。

結合另外兩處未測產的試驗田觀摩結果,專家測產組還認爲,這次三個組合均表現出株型優良、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籽粒充實飽滿、不早衰等特點。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綜合優勢,可以推動我國的水稻生產向更加優質、高產、綠色和可持續方向發展。

亮點

1 讓雜交水稻實現“婚姻自由”

“第三代技術是以遺傳工程雄性不育係爲遺傳工具的。可以說,它讓雜交水稻實現了真正‘婚姻自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用了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對此進行解釋。

利用第一代技術培育出一個優秀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就好像在成千上萬個水稻材料中,只有A和B才適合“結婚”,而B還藏在“茫茫稻海”裏,若要相遇,不僅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還需要很多運氣。到了第二代技術,A可以和其他所有水稻“結婚”,雖然選擇面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證後代的優良。而第三代技術,不再是隻爲A服務,它讓所有的水稻,在理論上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併產生優良後代。

2 改掉了貪喫傲嬌的壞毛病

如果以老百姓的標準來衡量,前兩代雜交水稻最大的毛病就是“貪喫”和“傲嬌”:喜歡大肥大水,一旦“供食”不足則產量平平;對生態環境和種植技術“挑剔”,導致普通農民“駕馭”不了,靠“專家種田”獲得的高產,難以全面從試驗田走向農民糧倉。

第三代雜交水稻終於改掉了這兩個壞毛病。清竹村當地的種植環境並不特別,海拔不到百米,也沒有對田裏的水稻過分精耕細作,不管是播種移栽、田間管理還是病蟲害防治,使用的技術和投入的精力與普通農民正常種植差別並不大。

“和我之前種田可以說一模一樣。”當地農民陳太佳是種了十多年水稻的“老把式”,這次全程參與了測產水稻的種植。他告訴記者,以施肥爲例,施的都是常見的氮磷鉀肥,“飯量”也和普通水稻每畝40公斤差不多,分櫱、揚花和灌漿這些水稻生長的不同關鍵時期都不需要“特殊照顧”。

3 撥快生長期的前進鍵

這次測產的組合爲晚稻,與前兩代雜交水稻測產基本上以中稻爲主相比,生長期縮短了1個多月。

縮短農民的生產田和科學家的試驗田之間的產量差距,是能否得到廣泛推廣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目前水稻平均畝產在500公斤左右,普通農民在一般條件下種植一些優秀的第二代雜交水稻品種可以達到600到700公斤的畝產,但在同樣種植條件和環境下,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畝產可以達到800公斤。

袁隆平:雜交稻讓我沒時間變老

因爲年事已高,袁隆平沒有前往距離長沙200公里的測產現場,而是留在長沙等待大家過來觀摩和參加測產評議會。

觀摩定於22日10點45分開始,可是到了10點多,大家卻發現袁隆平並不在家。原來,22日是夫人鄧則的生日,因爲這幾天總想着測產觀摩的事,袁隆平把這事兒給忘了,直到這天早上纔想起。於是他沒告訴任何人,帶着夫人一早出門買禮物去了。

“夫人和‘孩子’都很重要!”接連參加了一個多小時的現場觀摩和測產評議會後,90歲的袁隆平已經十分疲憊,但他還是以這樣幽默的開場白接受了記者的簡短採訪。

袁隆平口中的“孩子”當然是指自己心心念唸的第三代雜交水稻,他首先對這次測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這次衡南縣的測產,雖然畝產只有1046.3公斤,但第三代雜交水稻的潛力很大,優勢很強,如果配合好一點的栽培技術,1200公斤完全沒問題!當然還要等通過國家的品種審定後才能進行推廣。”袁隆平說。

“您今年已經90歲,爲什麼還願意擔任這個職務?”記者向他問起關於10月14日出任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一事,袁隆平笑着回答說:“這說明我的腦瓜子還沒有糊塗,還沒有癡呆。”

“今後我更沒有時間變老了!每公頃18噸的目標今年應該就能實現。我還希望自己能夠在2021年實現每公頃20噸(摺合每畝約1340公斤)的目標,向建黨100週年獻禮。”袁隆平表示,自己將在“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事業中引領糧食產業的進步,爲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相關文章